「七一」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日將蒞臨香港。經過20年的檢驗,港人看到並體會到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給予的大量支持和關懷。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與香港密切相關的國家三大戰略機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也可以說是國家送給香港的三重大禮。抓住這空前的發展機遇,香港一定大有作為。
制度利好是根本保證
國家給予香港的最大「大禮」,根本上來說無疑是「一國兩制」這一當代世界政治上創造性的社會制度安排。回歸20年,是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香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20年。
因為「一國」,特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之中,實現與國家同步發展。例如從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開始,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納入規劃並專設章節論述,其中包括以深圳前海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為載體,有效推進香港與內地的合作交流,加快實現香港服務業與內地市場的對接。現代服務業是香港傳統強項,比如金融服務業。而金融等服務業要發展,需要廣大的市場腹地,極富活力的珠三角恰恰為香港提供了擴大市場的空間。這正是一直力圖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加坡艷羨不已的。
也因為「兩制」,香港可以背靠祖國,把「自由港」等傳統制度優勢、區位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這對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保持香港繁榮穩定起到至關重要作用。近年全球年GDP增量大約為2萬億美元,中國內地年GDP增量大致在5000億美元,佔全球增加量的25%。融入國家經濟發展體系,就意味着直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CEPA是國家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在世貿組織架構下提前給予香港部分優惠政策的制度性安排,對於啟動因「非典」幾乎一蹶不振的香港經濟,曾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單是內地部分地區居民赴港旅遊「自由行」,幾年間帶來的香港GDP年增長都在1.3%上下。為因應新情況、特別是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2004年至2016年兩地又相繼簽署了十多個CEPA補充協議,涵蓋了經貿關係的諸多範疇,特別是香港善長的服務業,幾乎是全領域開放。其中幾次雪中送炭的補充協議,被香港各界稱為中央送的「大禮」。可見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的禮物,往往是制度性安排、根本保證,而不是簡單的一次性讓利,更不是蠅頭小利。
香港歷來的發展,都是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創造性勞動,再結合內地社會變革及與世界聯繫所帶來的機遇,不失時機地發展壯大自己。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香港經濟實現騰飛,正是抓住了內地改革開放幾次重大機遇。進入21世紀,內地發展更是一日千里,綜合國力在長期「量變」積累基礎上,正在發生「質」的飛躍,帶給香港的機遇也空前的多。比如「一帶一路」惠及沿線65個國家46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約60%,GDP總量約23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量的30%左右。香港是中國的特區,參與「一帶一路」最能獲得發展利益。
近年來,一場新的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已經悄然展開,正在改變着世界。中國在高溫超導、納米科技、量子力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正負電子對撞機、高性能電腦、北斗導航、高鐵等工程技術和可燃冰等能源開發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香港除了金融服務業,還有什麼「獨門絕技」?我認為,直觀地說,國家和香港都發生了改變,當年參與內地改革開放早期發展時香港的優勢,如今已經世殊事異。比如當時內地最缺的是資金和技術,但如今香港對比內地早已不具備優勢。
再好的戰略機遇,也需要我們自身努力才有結果。香港以往的成就,是這座本來資源並不充裕城市的人們自強不息奮鬥的結果,未來也如此。
放下分歧聚焦於發展
當前應重視日趨嚴重的社會「泛政治化」傾向。因執著於社會政治爭拗,我們屢屢與身邊的發展良機失之交臂。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分歧和爭議,重要的是各方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為香港好,決策前「擇善固執」,決策後同心同德去實行。而不是永遠達不成共識,從而使得社會無法正常運轉,更不容以「佔中」之類的破壞性手段危害社會。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這句樸實無華的話,是中國人經歷近百年苦難得出的結論。我同時認為,如果對「亞洲四小龍」如今的表現作對比研究,或許能更實際地認識香港目前的發展狀況。台灣因為喧囂熱鬧的政黨輪替、「台獨」、政爭,已經深陷泥潭。韓國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一波接一波的半島危機而舉步維艱。新加坡因為沒有中國內地這樣的經濟腹地,而在金融危機中受傷。
比較相似情況,香港GDP保持年均增長3%的速度,其實得來不易、難能可貴。只要社會各界、各種政治勢力,在香港和廣大市民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面前,放低分歧、收斂私心,同心同德,聚焦發展,香港真的會更好。
這些年來,我們沒少聽到「香港核心價值」的說法。但在實際上,日益猖獗的「港獨」「台獨」同流合污,及種種訴求和表現,使得香港原本擁有的核心價值漸行漸遠。
「驅蝗」、「反自由行」、「佔中」、旺角暴亂等所作所為,與香港以往賴以成功的道路和模式南轅北轍。這是制約香港發展的深層次原因。香港成功的法寶就是「自由港」,現在我們已經沒有第一二產業,如果連最簡單的三產貨品貿易都不要了,我們還有什麼?再以擬議中的西九「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例,故宮文物能在香港設館展出,對於文化遺產資源並不豐富的香港來說,絕對是好事一樁。奈何以程式不合等種種藉口橫加阻撓,着實令太多香港市民費解。
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對於香港其實機遇、危機並存。如果我們坐失良機,就有被「大灣區」其他城市趕超的危機,只有抓住機遇、克難前行一條路可走。習主席就要來了,我們要讓他看到香港人有贏得機遇的決心和實力!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