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東西影畫/《戲台》:屬於陳佩斯自己的四樑八柱

時間:2025-08-02 05:01:23來源:大公报

  左圖:電影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的戲台之中。右圖:電影《戲台》由陳佩斯自編自導自演,改編自同名話劇。

  由陳佩斯自編自導,陳佩斯、黃渤、姜武、尹正領銜主演,改編自同名話劇的電影《戲台》,於7月25日在內地上映。該片講述民國初年台上台下、侯班主等各色人物的命運陰差陽錯地勾連在一起,上演了一齣舊世梨園的荒誕喜劇故事。截至7月30日晚,影片票房已突破2億元人民幣。/利貞

  軍閥混戰的北京城,雖然城頭的大王旗三天兩頭換來換去,但這座城和城中痴迷聽戲的人卻始終不變。所以,相比起新進城的「大帥」是哪位,北京的「老少爺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演出的五慶班和名角「金嘯天」。然後,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演不演,誰來演,怎麼演,原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一個不落地都出了問題……

  無角之角

  電影《戲台》沒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男主角」——陳佩斯飾演的戲班班主、黃渤飾演的包子舖夥計、姜武飾演的大帥、楊皓宇飾演的戲院經理這「四樑」圍繞着中心事件,各有高光時刻,「你方唱罷我登場」,彼此抬轎,閃出好一個璀璨奪目。此外,尹正飾演的名角、余少群飾演的男旦、陳大愚飾演的教化處處長、徐卓兒飾演的六姨太等等配角,戲分雖少卻同樣不可或缺、入木三分,無愧「八柱」之名。於是驚覺:《戲台》這名字起得妙——這部電影陳佩斯拍的就不是戲台之上的明星名角,拍的是四樑八柱的「戲台」本身。

  演員、班主、經理、觀眾各色人等等在戲台之下,戲台上又是什麼呢?是台上台下都珍而重之的「戲」啊!

  戲中之戲

  戲班規矩多,一招一式皆有定數,都是為了能接住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戲」。但作為戲班班主、戲院經理,若腦袋被黑洞洞的槍口指着,要換角兒,要改戲,你換嗎?你改嗎?你心中抱着「戲比天大」,但想想家裏等你回去的老婆孩子呢?如今天下太平,「子彈」的確是沒有了,但喚作「銀彈」的資本則多得很。資本要用的演員,資本要改的劇情,你用嗎,你改嗎?你「堅持藝術」,但想想整個劇組、整個劇團跟着你討生計的一幫兄弟姐妹呢?看着銀幕上過去的戲,動的則是當下現在的心。

  新古典主義時期,有外國學者提出戲劇的「三一律」:一天指時間上,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一地指地點上,故事發生在同一個場地;一事指情節上,故事圍繞一個核心,沒有其他支線。不過,古今中外的創作者似乎也從未將「三一律」當成不可突破的「金科玉律」。所以在筆者看來,反倒是把規範的「律」改成引導的「法」,叫「三一法」更為合適。遵循「三一法」創作的作品,大多矛盾集中、節奏緊湊,如曹禺經典《雷雨》、又如美國電影《十二怒漢》等。而《戲台》也是一部遵循「三一法」的電影,一天之內、一個戲院、一個故事,在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空間內,將原本已經非常充足的戲劇張力再度壓縮,環環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起來當真過癮。

  戲外之戲

  不知如今的年輕人對陳佩斯還有多少了解,當年他可是名副其實的「紅遍大江南北」:連續幾年出演春晚的小品,及多部爆笑賣座的喜劇電影,他堪稱中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

  後來陳佩斯離開銀幕,發現了舞台喜劇的新「戲台」。他在2000年至2008年先後推出《托兒》、《陽台》、《阿斗》三部舞台劇。2015年1月,陳佩斯攜自編自導自演的電視喜劇《好大一個家》重返央視。同年7月,陳佩斯自導自演的舞台喜劇《戲台》在北京首演。又過了10年,2025年的7月,經過十年舞台打磨的《戲台》終於以電影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若以為故事到此已經Happy Ending,那就高興得太早。《戲台》在內地原本定檔7月17日,但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鵬的《長安的荔枝》雙雙提檔,於是《戲台》改檔至7月25日,推遲一周避其鋒芒。好在至筆者撰寫此文時的7月26日傍晚,《戲台》上映2天斬獲票房1.22億,成績優秀。

  戲裏的故事牽動人心,《戲台》外的故事又何嘗不是蕩氣回腸?時光荏苒,當年風華正茂的「二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他舉手投足之間精氣神猶在,發了一把狠,找齊四樑八柱,搭了個屬於自己的「戲台」,為觀眾演出一台好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