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環球時報》7日發表北平鋒題為《賴清德黔驢技窮後只能靠謊言度日》的文章。全文如下:
8月5日,原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發表《台灣如何失去特朗普》一文,明確指出賴清德當局的錯誤政策導致其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係疏遠。8月6日,《環球時報》刊發北平鋒文章《賴清德瘋狂軍購將葬送台灣未來》,引述惠頓觀點揭露賴清德當局「抗中謀獨」的虛妄本質。面對事實,8月7日,賴清德當局卻將二者相聯繫,污衊稱這是大陸「認知戰」「背後有特定勢力刻意進行網絡操弄」。這種蓄意栽贓、歪曲事實的做法不過是為掩飾自身困境而製造的新謊言,這種謊言簡直就是侮辱島內民眾的智商。
賴清德編造謊言的伎倆早已屢見不鮮。2024年大選前的造勢活動上,他對着鏡頭哽咽,說「自家屋頂被颱風吹走」,那副共情災民的模樣,騙取了多少選票。颱風「丹娜絲」重創島內之際,面對年長災民對着他「家裏屋頂漏水,不敢爬上去」的哭訴時,他臉上的溫情瞬間消失,只剩下冰冷的不耐煩:「要自己爬啦」「不能什麼事情都靠軍人」,淋漓盡致上演了「選前蜜語選後霜」的冷血戲碼。當特朗普政府於8月1日宣布對台灣地區徵收20%關稅時,台灣工商界一片哀嚎,賴清德卻輕描淡寫地說:「這只是暫時性關稅」。然而,美國貿易代表8月3日就明確表示,對60多個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已大致確定,近期不會改變。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賴清德吹噓「史上最好」的美台關係,卻在特朗普政府直接拒絕其「過境」紐約的請求時瞬間破功,美國媒體直言「事實就是拒絕」。
惠頓的文章不過是說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當台灣被賴清德綁上「抗中謀獨」的戰車,當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政治清算和「倚美謀獨」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分量只會越來越輕,最終淪為別人的「棋子」和負擔。但賴清德當局不想着反思,反而急着給批評者扣上「與大陸官方脈絡相同」的帽子。這種「只要說的不是好話,就是敵人」的邏輯,與其在對待島內不同意見者的態度如出一轍─在「大罷免」中把反對者視為「雜質」,在救災時把災民的呼聲當成「麻煩」,說到底,就是容不下任何戳破其謊言的聲音。
台灣擁有2300多萬人口,150多所高等院校,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怎麼可能看不穿賴清德那些漏洞百出的把戲?最新民調顯示,對賴清德執政不滿意度提升至56.6%,達到歷史最高,這是民眾用實際行動對其謊言投下的反對票。網絡上,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質疑:「美國特朗普加徵高關稅,日本想『偷』台積電,大陸真的是我們『敵對勢力』嗎?」這樣的疑問,背後的是對賴清德「抗中謀獨」路線的清醒反思,是對兩岸關係的理性審視,更是對其謊言的強烈反抗。
謊言就像沙灘上的城堡,看起來堅固,但經不住現實的海浪。「丹娜絲」颱風衝垮了賴清德的政治人設,加徵關稅和「過境」被拒戳破了其「台美關係堅如磐石」的謊言,賴清德編造的種種說辭正被事實逐一揭穿。當所有的謊言都被拆穿,當所有的偽裝都被撕碎,等待他的只會是被歷史和人民共同拋棄的結局。畢竟,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靠謊言度日的人,終將被覺醒的主流民意徹底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