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英國未來的大選即將展開。與先前突然決定提前大選時的志在必得相比,現在的文翠珊銳氣不再,憂心忡忡,其滿懷熱望的「政治豪賭」有崩盤之虞。短短兩個月,英國內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多不確定因素衝擊到選民投票取向,令選情變得越來越微妙,也令大選結果變得撲朔迷離。
最新民調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兩幅圖景。有民調指,執政保守黨依然大幅領先工黨,幅度從百分之十一至十六不等,文翠珊勝出並未有迫在眉睫的危機。但也有民調顯示,保守黨的支持率為百分之四十一點五,僅領先百分之四十點四的工黨一個百分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哪個結果更符合現實,投票結束後立刻就見分曉。但不容否定的是,工黨後來者居上,勢頭強勁,文翠珊的領先優勢大幅縮水。
英大選本應在三年後的二○二○年舉行,唐寧街十號也一直否認提前大選的傳聞。但文翠珊上台後突然改變了主意,宣布提前大選,企圖憑藉保守黨絕對領先的優勢,為未來掃清障礙,保證「脫歐」談判順利進行。
文翠珊進行這場賭博是有其理據的。英國與歐洲有關「脫歐」談判即將展開,政府已提出完整的談判方案,對未來英歐新關係也作出規劃。但此方案卻遭到工黨等政黨的反對。當時的民調顯示,保守黨支持率為百分之四十四,而工黨支持度僅為百分之二十三,雙方差距高達二十個百分點。而文翠珊本人的民望也如日中天,超半數選民認為她是最佳首相。儘管提前大選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風險,但工黨短時間內翻身的機會幾乎為零。按當時的力量對比,保守黨以明顯優勢勝出不成問題,其在議會下議院議席數量的增加,將令文翠珊推行的各項「脫歐」政策更具權威性。
但天有不測風雲,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事件改變了風向,影響選舉結果的主要議題也由「脫歐」變成了反恐。在兩個多月時間裏,英國遭遇了三起大規模恐襲,死傷慘重,給社會帶來極大恐慌。特別是在議會、倫敦橋、演唱會這樣的地點和場合發生恐襲事件,令民眾對政府的反恐能力產生懷疑,也對文翠珊減少反恐開支、縮減警員隊伍的政策愈加不滿。
如果說三月份發生的議會大廈恐怖襲擊,還被人們僥幸地認為是一場難以避免的「意外」的話,那麼,其後發生的曼城演唱會爆炸及倫敦橋恐襲徹底打破了這一幻想。手段越來越殘暴、周期越來越短的「常態化恐襲」,勢將成為英大選「賭盤」上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迫使選民認真思考與此相關的兩黨「脫歐」、移民、社會福利等政策,在投票最後一刻對英國未來作出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