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3月接任中國玻璃主席的彭壽表示,將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市場化平台,積極「走出去」\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中國玻璃(03300)緊抓「一帶一路」機遇布局沿線國家,尼日利亞浮法玻璃生產線和哈薩克斯坦生產線將分別於今年底及明年上半年投產。中玻主席彭壽於昨日記者會後接受《大公報》專訪透露,尼日利亞項目投資額介乎1.5億至2億美元(約11.7億至15.6億港元)之間,而哈薩克斯坦生產線的收購價則不超過1億美元(約7.8億港元)。\大公報記者 吳涵宇
中國玻璃去年扭虧為盈,彭壽稱前兩年正處行業低谷,現已逐漸復甦,相信「一帶一路」項目的逐步落成,亦能拉動公司盈利能力,並料今年毛利率可維持在15%水平以上。受到業績影響,過去兩年公司均未派息,問及未來的派息政策,彭壽直言「作為上市公司,派息和分紅是必須的」。
繼投資尼日利亞浮法玻璃生產線項目後,中國玻璃昨日宣布,目前正就潛在收購哈薩克斯坦唯一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建設項目進行磋商,該生產線已經開建,預計明年上半年投產,日熔化量約600噸。問及投資成本,彭壽稱遠低於尼日利亞及阿爾及利亞項目,不超過1億美元,「投資省、效益高」,惟未透露具體金額。
拓「一帶一路」項目 進軍歐美
除了落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外,中國玻璃亦計劃進軍歐美市場,投資建廠和併購重組雙管齊下,冀2020年前於美國建廠,並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至於市場相對飽和的歐洲,則不會新建生產線,但正積極與龍頭企業商討合作事宜,共拓商機。
彭壽表示,美國汽車消費等市場廣闊,玻璃需求強勁,加上電、氣等資源價格低廉,製造成本較低,惟勞動力成本頗高。不過隨着智能化生產的推進,生產線員工可大幅減少三分之二,不少廠房已經實現無人操作,相信未來三年內美國的行業增長空間很大。
而回歸內地市場,玻璃製造是去產能要求最為嚴格的重點行業之一,彭壽指出,去產能過程中關閉的生產線多不符合環保要求,且效率低下、產品供應過剩,公司所受影響不大,短期內亦無關閉生產線的計劃,會加強現有生產線的整合升級,優化產能,並加強迎合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研發。
與大股東資源共享降成本
彭壽坦言,原料尤其是純鹼價格上漲,令玻璃製造成本上升。為減少成本壓力,中國玻璃與大股東凱盛科技採用資源共享、聯合採購的方式,採購量龐大,並且預付現金,以降低大宗原料採購價,現時公司採購純鹼的均價低於市場價約10%。此外,中玻亦積極推動智能化生產,減少人手及行政開支,計劃2到3年內實現內地全部生產線智能化。
今年玻璃價格走勢穩中有升,彭壽認為,內地經濟整體回暖,隨着產能優化,供需結構改善,加上企業協同發展的深入,料玻璃價格會持續恢復性增長。
大股東阿爾及利亞建廠
彭壽身兼中國建材副總裁及凱盛科技總裁,他昨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中建材旗下的玻璃業務已開始重組,並將中國玻璃定位為集團海外發展的國際平台。他續指,目前中建材玻璃業務生產規模列世界第六,若計入中玻,市佔率可逾9%,位居前三。他續指,凱盛已與阿爾及利亞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如一切順利,今年下半年於當地建廠,預計2019年可建成並正式投產,投資額介乎1.5億至2億美元之間,與中玻尼日利亞項目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