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首新班子與香港未來發展\孔永樂

時間:2017-06-03 03:15:40來源:大公網

  7月1日,林鄭月娥將以新班子管治香港。同時,今年亦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特別日子。香港如何尋找及建立一個優秀的政治團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值得不斷深入討論。

  回歸二十年,平心而論,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兩制」下沒有重大改變。大多數香港市民生活依舊,回歸後繼續觀賞賽馬,周末也能參與遊行或示威。不過,客觀事實顯示,香港社會經濟各方面發展都需進一步推進。

  區域競爭異常激烈

  從宏觀的經濟數據看,回歸前香港人均GDP比澳門及新加坡都要高。現時,兩地的人均GDP早已超越香港。在微觀層面上,新加坡樟宜機場已宣布興建第五航空大樓,其餘航空大樓的設施持續翻新,深圳的基礎建設亦不斷改善。近年來,不少國際展覽亦由香港轉移至深圳舉行。在此政經環境下,從政者更需要了解歷屆特區政府團隊如何結合,比較分析各個優劣處,從而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率的團隊。不然,香港未來五年的整體發展都有機會繼續走下坡。

  首先,必須承認香港是一個面積細小的城市,而且過去政府班子似乎只集中在尋覓以粵語為母語的從政人士,這無疑令組班之事難上加難。自回歸後,香港傳媒生態及政治文化也逐漸變化。由於欠缺相關法規及專家學者,有效改革媒體及選舉制度,個別傳媒及政客或因各種理由,惡意誣衊特首、官員,或作出激進行為而沒有受到處罰。這不單令特區政府逐漸失去回歸前殖民地政府建立的權威及尊重,也長期令不少政界以外的專業人士對特區政府(特別是擔任高層職務)卻步。

  另一個客觀因素是,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香港的出生率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十年之間,急遽增長百分之四十三。而香港嬰孩出生率自1980年的高峰後,便不斷下降。這意味着,於1957年出生的林鄭月娥,尋找較年輕成員加入其政治團隊會比歷任特首都更困難。同時,我們更要考慮,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香港人在普遍接受本地高等教育考驗而非社會基層磨煉的情況下,政治能力是否更高。嚴格而言,這是過去二十年本地資深公務員及政黨如何培訓接班人的嚴肅課題。

  以上涉及香港是否有足夠優秀人才具勇氣、遠見及能力為社會和國家服務。道理上,我們也可以鼓勵中上資質的有心之士不斷上進,長遠令政治團隊變得更有效率。筆者認為,現時最大的問題是,回歸前的急速民主化令香港社會出現嚴重政治分化。無論在大學、專業界別、立法會及區議會的各項選舉中,候選人都傾向以西方政治理念對決中國傳統文化。結果令個人鬥爭激烈,但選舉不會令社會團結,亦非推動個人積極改善專業技能的好方法。

  重要的是,香港社會似乎有一個現象,勝出的領袖有時候為了表示「友好」,主動邀請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的成員加入或合作。結果,政治團隊似乎更難運作。從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政府班子,至梁振英的團隊,局外人也看到陳方安生及曾俊華的理念及文化價值觀明顯與特首不同。最終,特區政府最高層的團隊似乎未曾落實任何重要政策,香港社會也停滯不前。

  新班子須有明確國家觀

  面對此情況,筆者認為未來新班子的組成可思考以下幾點,從而令政府運作更有效率。

  第一,政治團隊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國家觀念。回歸前後,香港社會普遍有一種現象,重視西方理念而輕視國家觀念的人士在加入政府或參與政治選舉時,都存在一定優勢。香港政治選舉是一回事,日後必須仔細改革。現時,政府新班子的成員需要樹立明確的國家觀念,而且在重要的政策上必須有鮮明的立場及團結一致。政府的其中一個功用是團結群眾、鼓勵群眾走向已策劃的經濟及社會政策。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不一定要完全依照內地的經濟或社會模式。然而,香港的未來政策需要考慮國家因素,否則永遠不能在國際及國家層面有所作為。新班子成員如未能具備此基本條件,只會令群眾不知所措,不理解往哪種方向發展。最終,個人、香港政府及社會都未能進步。

  第二,政府新班子必須以公共利益為主。理想地看,政府公職主要是為大眾服務。若希望謀取更大私利(包括個人薪酬),求職者可轉到私人市場打拚。從現時的香港及全球經濟環境看,政府人員的薪俸也不宜過高。最近,國泰航空宣布大幅裁員約六百人,當中主要包括中高層人士。據報道,在全球擁有約二十萬員工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也考慮大幅裁員百分之十。在此背景下,香港最近有高層公務員不滿加薪幅度,似乎需要更多理由。重要的是,香港在過去數年的競爭力及經濟發展也令人失望。在此情況下,政府高層更需要努力說服及團結公務員,為香港市民盡力服務。在現時香港的政治氣氛下,筆者不相信高薪是有意加入新班子人士的主要考慮因素。

  這關乎於下一個問題。筆者認為,香港未來的政治團隊需要考慮加入非粵語為主的港人。回歸前夕,英國政府明顯在政界定下粵語的優先條件。然而,香港上世紀的黃金歲月裏,無論在商界、文化演藝界,甚至高等教育界,有卓越成就的人士不一定能講流利的廣東話。不過,他們不但植根香港、熟悉香港文化,還為香港在國際間建立了不少輝煌成就。

  或許,香港的政治團隊可設下若干比例,考慮此類別精英擔任工作。這樣也可推動在港出生、以粵語為主的從政人士更努力。從此角度看,筆者認為英語仍是重要工作語言,而教育制度需要重視普通話及英語,令香港年輕一代能與國家及國際交流。當政治人才圈子擴大後,才進一步確保各官員具備公共服務之心及國家觀念。這樣,希望香港未來的政治團隊能提高效率及團結社會,提升管治能力,帶領香港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持續發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