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梁紀昌:國民教育一定要教

時間:2017-05-19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梁紀昌表示,身為教育工作者,要有使命教育學生認識民族、歷史和國家  /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國民教育一定要教!」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斬釘截鐵說。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仍未如人意。回想2012年,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不但被擱置,反對團體更把它說成「洗腦科」,在那一年極度低氣壓下,梁紀昌卻仍在鮮魚行學校積極推動國民教育,他直言當時有些人反國教走向極端,但堅信老師有責任讓下一代認識自己的國家。

  梁紀昌接受《大公報》獨家專訪。2003年他由教育署官員轉任鮮魚行學校校長,做到2015年退休,在任12年間,想方設法教育學生認識自己的民族、歷史和國家,「當時(2012年)輿論對國教產生強烈反應,緣於有一本通識教材的用詞偏頗,我們便不用這個教材,並自行編寫。為了釋除反對團體說是『洗腦科』的疑慮,我們開放課室,邀請家長、校長、教育專業團體及教育學院導師前來觀課,我們也曾邀請教協來,只是他們沒有出席。」他補充,鮮魚行學校的國民教育課程實踐至今。梁紀昌退休後,去年加入民間團體「勵進教育中心」,參與推動歷史和國民教育。

  惋惜國教科被「廢」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有使命,教育學生認識我們的民族、歷史和國家。」梁紀昌對當時國教科被「廢」深感可惜。他認為,老師教育下一代認識自己的民族、國家和歷史,猶如父母教育子女認識家族及親朋戚友一般,「我們要告訴小朋友,我們為何住在這裏,父母的奮鬥過程怎樣,而不是讓子女『飯來張口』,只滿足子女的生活需要,連父母如何掙錢也不曉得。」

  當時有一小撮人把國教當作洪水猛獸,梁紀昌直言,根源在於某些人對「一國兩制」無信心,「如果你信任『一國兩制』,便會明白內地不會干預香港發展,包括教育。香港教科書百花齊放,而且校本主導,校長和老師都不受操控,並沒什麼好擔心。」他強調,如果因擔心一個教材出問題就「斬纜」,不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只是「斬腳趾避沙蟲」。

  梁紀昌認為,負責教育的部門,應充分利用家長的角色推動政策發展,避免讓他們站在政府的對立面,影響政策推動成效。他舉例,如果當局和學校及家教會多做溝通,具體解釋推動國民教育是有需要,可讓子女認識國家、民族,讓各持份者明白國教並非「洗腦」教育,是一個人成長最基本的需要,有助學生發揮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優勢,解釋清楚後,家長可成為助力,在推行上必事半功倍。

  大學學額未配合

  談及回歸20年的教育發展,梁紀昌直言有關當局缺乏務實的教育策略,教改只將焦點放在中小學教育。當局大力推動普及教育,把九年免費教育增至12年,學生在中小學學費全免。「原初教改是不想學生過分催谷成績,但大學的入學人數仍維持約18%,會考和高考合併,公開試學生增多,大學學額沒有相應配合,令中學迫於「求分數」,大家鬥搶位,從幼稚園爭到上大學,增加學生及老師的考試壓力。

  「當時教改只牽動中小學,沒有處理幼稚園和大學,到最近才開始處理幼稚園,大學一年級資助學額數仍保持約14500個,佔中學生18%。收生額不足,過往很多年中學會考生八萬人,入大學只有14500學額,最近才加到15500學額,仍然只有約18%,現在因學生減少,或許升到20%,但大學學位依然緊張,令學校被迫催谷成績,要保持良好的升學率以維持校譽。」

  梁紀昌說,新加坡是香港競爭對手之一,當地是依國家需要分配大學學額,比例約為35%,韓國的大學生比例則為70%,香港的學額明顯偏小。他認為,這有礙香港人才培養及教育發展,建議全盤審視教育政策,大學學額重新規劃,才能有效實行「拆牆鬆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