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宗商品市場料續調整

時間:2017-05-11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兼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左起)、中銀國際環球商品主管范兆康、建銀國際董事長兼總裁胡章宏、金川邁科金屬資源總經理兼董事羅盛璋\大公報記者林靜文攝

  【大公報訊】記者林靜文報道:在昨日舉行的「LME亞洲年會2017」上,中銀國際環球商品主管范兆康、建銀國際董事長兼總裁胡章宏和金川邁科金屬資源總經理兼董事羅盛璋,就「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在經濟轉型下的發展」進行討論。他們都認為,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短期仍震盪,需繼續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轉型。

  談及目前大宗商品市場的現況,胡章宏指出,大宗商品市場周期與中國經濟周期高度相關,甚至是同步。大宗商品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熊市洗禮和去庫存的階段性成果,自2015年底開始,迎來了結構性的反彈。他解釋,去庫存、經濟略為復甦、特別的預期以及流動性帶來了這種特別難得的機會。

  中線看商品市場機遇仍多

  惟他提及,不少做實業的企業並沒有抓住這次反彈,因經歷多年的熊市,他們對市場較為悲觀,反而是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抓住了此輪機會。不過,從中線看,他認為,大宗商品市場仍在盤整中的寬幅震盪,「『L』形區間中的小『W』會一直出現,機遇很多。」

  至於何時才會真正好轉?胡章宏說,當供給側結構改革有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過剩產能出清後,大宗商品市場才會從回落中開始回升。

  供應過剩影響全球經濟多時,范兆康稱,不會很快結束。但全球經濟正從投資為主導轉向以消費為主導,加上「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對金屬需求增加,料為行業帶來新機遇。此外,他認為,期貨和衍生等產品可服務實體經濟,但現在內地交易所從參與者到產品都較為單一,需作更多產品創新,為客戶提供融資便利。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兼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作為此次會議的主持人,他補充,LME有非常豐富的產品,天天交易天天交割,匹配不同需求。

  去槓桿導致企業資金成本增加,羅盛璋則對商品價格持保守態度,他直言,「這次金融的去槓桿是來真的,資金成本已從過去兩年的5%至6%,升至目前的逾8%,民企更已接近10%。」他續說,資金成本回復到四年前的利率水平,惟近年經濟已下滑一段時間,企業難以承受,繼而逼迫企業轉型。

  談及轉型方向,他認為,企業轉型過程中需要一些大企業作引領,幫助中小企在管理、信息和系統服務等方面的轉型,「企業必須改變和增加核心競爭力,否則就會被淘汰」。近期巴菲特舉辦股東會,巴曙松說,面對新市場環境,巴菲特也在尋找新機會,「過去他基本上不碰科技股和航空股,現在重倉買入不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