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越來越近,韓國大選進入衝刺階段。
按照韓國法律,大選前一周不能發布任何民調數據,但是從之前的選情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在所有候選人中的支持率遙遙領先。由於朴槿惠醜聞的持續影響,韓國下屆政府向左轉的可能性極大。除此之外,文在寅選前維持優勢,也拜特朗普總統所致。
美用經費要挾韓國
選情膠着之時,美韓加速部署「薩德」系統,「薩德」入韓已成事實。在朝鮮核導危機加劇的情勢下,這一結局本是朴槿惠留給保守派的「成果」,也應是保守政黨在競選中向選民宣示美韓同盟「牢不可破」的成就。諷刺的是,「薩德」系統剛剛部署,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聲稱韓國必須承擔「薩德」系統的10億美元費用。雖然韓國國防部堅稱按照美韓「薩德」部署協議,費用應由美國承擔。而且關於這一問題美韓兩國各有說法,至今尚未明晰「薩德」費用分攤問題。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不僅要韓國承擔「薩德」部署費用,而且將此和美韓自貿協定結合起來。簡言之,如果韓國不掏錢,美韓自貿協定就作廢。特朗普讓韓國相當受傷,特別是保守派。也許「薩德」系統的費用問題,最終由美國承擔,但經過特朗普這一鬧騰,美韓同盟關係已經嚴重變味。連日來,《朝鮮日報》、《中央日報》等韓國主流媒體對特朗普的對韓態度頗感驚詫,認為特朗普利用「薩德」系統「要錢」的行為給韓國造成了困擾,將美韓同盟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
「薩德」入韓讓中韓關係陷入低谷,韓國押寶美國卻換來特朗普的「要錢」,而韓國又處於朝鮮核導危機的第一線。可見,韓國處於四面楚歌中。在解決朝鮮核導的多邊博弈中,中美、美俄、美日都進行了領導人外交。甚至特朗普不排除和金正恩進行雙邊會晤。在東北亞利益各方中,唯獨韓國被美國忽略了。韓國官媒和民間回首再看,他們的國家在外交和地緣政治上已經完敗──不僅賠上了「總統」,又被美國「欺侮」,而且開罪中國,被朝鮮訛詐。
特朗普的盟國政策,再次讓韓國吃了「蒼蠅」。因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幾近成型,那就是價值觀要講,但政策要變,盟國義務要服從於美國利益,大國博弈也要圍繞美國利益而展開。韓國的問題在於,無論是應對朝鮮核導,還是「薩德」入韓,都對美國寄予了厚望,期望特朗普能像奧巴馬一樣,對韓國展現出國際主義的立場。但是功利主義的特朗普,在大國外交上彰顯出靈活的態度,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呈現出相對平穩的態勢。但在盟國外交上,特朗普除了對態度殷勤的安倍首相另眼相看外,對於澳洲和歐洲盟國幾乎都是橫眉冷對。
但對韓國,特朗普直接漠視。顯然,在美國的全球戰略盤中,韓國無足輕重。從韓國的立場看,特朗普的立場讓韓國寒心,尤其是圍繞「薩德」要價產生的齟齬,不僅讓韓國民眾對「美韓同盟」的牢靠性產生了懷疑,而且也讓保守派政黨陷入困頓。而這,將直接投射在韓國選情中,立場偏左、對「薩德」入韓持懷疑立場的文在寅,選情一路高漲,尤其是在「薩德」入韓之後,凸顯特朗普對韓國選情的催化效應。客觀而言,特朗普的利己主義,也可能使韓國出現一屆反美政府。
文在寅能否笑到最後
呼聲最高的文在寅總統,政綱越來越明晰。他強調當選韓國總統後要會見特朗普,就朝核問題與其會晤。但他相信,目前美國武力威懾的目標,是將朝鮮拉到談判桌上來。文在寅不避諱「向美國說不」,強調「韓國利益優先」。但是,以當前韓國社會的撕裂看,即使文在寅入主青瓦台,也無法平復朴槿惠醜聞和「薩德」入韓帶給韓國社會的傷痛。5月4日的《首爾經濟》稱,按照目前的趨勢,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都難以得到超過半數的支持率,因此未來新總統必須要面對反對者可能超過支持者的局面。
雖然韓國政媒一向自豪韓國作為民主國家的成就,並津津樂道於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但作為區域小國,韓國既無法擺脫來自朝鮮的核導威脅,又難以在中美兩強中做到外交平衡,在美日韓三國同盟關係上,又不得不忍受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壓迫。正因為如此,憲政後的韓國政府,不僅難以處理好對華對美關係,還在非此即彼中陷入外交窘境,而且總是成為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夾心國家」。
更困擾的是,由於韓國外交處境尷尬,也直接影響了韓國政府的穩定性。韓國總統擺脫不了下場悲慘的魔咒,與其說是內政所致,還不如說是內外交困使然。
美國利用「薩德」要挾韓國,正是強權外交的殘酷現實。文在寅能笑到最後,擺脫對美對華外交困境,破解朝鮮核導危機,並走出韓國總統難以善終的困局嗎?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