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林鄭未來治港方向與挑戰/孔永樂

時間:2017-03-29 03:15:51來源:大公網

  林鄭月娥以高票當選,成為下任特首當選人。選舉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已經明確地表示,下任特首需要符合四大標準。細心觀察三名候選人,只有林鄭月娥最符合四大標準。這次林鄭月娥高票當選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明白,認真、實幹的領袖才是治理香港的較佳人選。誠然,未來香港管治仍然面對各種困難,而今次選舉過程及結果都有值得討論之處。

  「民望」高低並非決定因素

  第一,有人認為林鄭月娥的「民調」不及主要對手曾俊華,故此林鄭月娥將會以「低民望、高選票」當選,未來五年施政之路崎嶇萬分。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

  首先,「民調」高低不一定等於領袖的「民望」。近數年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結果都顯示,選舉前的民調都與選舉結果有所差別。學術上,科學民調有若干限制。重要的是,有時候受訪人士因各種因素不一定坦誠表達內心政治意向。例如,美國白人受訪時不一定透露自己支持主張在墨西哥邊境建「長城」及禁止穆斯林入境的特朗普,以顯示自己「政治正確、自由多元」的道德高位。不過,美國白人在投票時卻堅定地擁護特朗普。

  在現時香港主流傳媒形成的政治生態下,受訪人士會否願意表達支持林鄭月娥,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問題。這正如在校園環境內,一些對政治較為中立的香港教師及學生會否願意表達自己反「佔中」、親政府的政治意願?另外,近年來不少網上投票系統等相繼傳出泄露個人資料。在此背景下,一般對政治沒有強烈傾向的香港人更會盡可能避免透露個人政見,以免引起各種問題。

  由此看來,「民調」高低與政治領袖是否真正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也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在民主社會實踐上,最理想及直接檢驗政黨或政治人物「民望」方式,是透過定期政治選舉的得票率。可惜,香港市民普選特首的機會,兩年前在立法會內遭到否決。

  進一步看,「高民調」當選也不一定代表管治不會出現重大問題。過去十年,不少民主地區的領導也是在「高民調」的情況下當選。例如前任韓國總統朴槿惠、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等。然而,世界各地的領袖並沒有因為「高民調」而令管治變得輕鬆。當遇到不同管治困難時,個別「民調」亦會不斷下滑。香港的情況亦相似。上屆特首梁振英在選舉期間「民調」高企,但其任內仍然面對「國民教育」、「佔中」及旺角暴亂等重大爭議問題。理想地看,領袖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之能力,管治問題不會因為政治領袖的「高民調」當選而消失或變得簡單,而社會上各種團體的利益矛盾仍舊存在。政治領袖需要的是以智慧作出準確的政治判斷,並有優秀的領導團體配合。這些因素比個別領袖「高民調」當選更加重要。

  這也引出另一個重要問題。為了取悅個別選民,而犧牲社會或國家的長遠利益,「高民調、高民望」的政治領導是否真正對大多數市民有利?這也許是一道政治哲學問題。政治領袖為求當選,不斷向選民推銷一些無可達成的政治承諾,抑或向市民保證近乎無監管的自由社會。在香港,這可能是承諾每年向每名香港市民派發一萬元及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永久擱置二十三條立法等。這可能會令社會陷入深淵。事實上,在普遍選民成熟思考的情況下,民主投票選擇賢能之士才變得更有意義。

  依法治港才能彌合撕裂

  第二,林鄭月娥當選後,提出首要工作目標為「解決撕裂、打開鬱結」,並希望能夠招募不同理念的人士成為政府新力量。筆者認為,這種想法理想及出於善良意願,但有賴於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尤其是一些政黨派別放棄激進對抗策略。

  近年來,香港的撕裂問題主要源於民間有少數人提出極端及激進的方式,爭取其「理想」中的政治藍圖或利益。過程中,少數人損害了香港社會大多數默默耕耘者的生計及社會安定,促使了社會另一群團體的反對意見及行動。然而,兩方都欠缺足夠力量擊敗對方,這令香港社會形成了兩極撕裂、鬱結難消的窘境。嚴格而言,特區政府都不是兩極的任何一方。換言之,撕裂問題並非源自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著名法官胡國興參選時發表的公開言論顯示,政府內部(包括最高核心管理層)早已包含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士共同工作。可惜,香港社會的撕裂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政府內部多元的聲音似乎未能解決社會矛盾,各主要經濟及社會問題都似乎沒有明顯改善,香港經濟在國家的發展影響力亦不斷下降。

  未來數月,林鄭月娥需要組織新團隊施政。在民生議題上,政府招攬新人時需要公平及嚴謹地遴選人才。政治理念不應是主要考慮因素,反而共同施政理念及辦事能力更加重要。去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會宣誓的問題上,主動釋法更有助遏止「港獨」問題。從此角度看,特首未來或較需要的是確保依法治港,以處理社會撕裂或動亂等問題。一些刻意挑戰社會秩序甚至嚴重分裂國家的行為不能坐視不理。處置這些敏感議題更需要優秀人才的政治智慧及判斷。林鄭月娥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數十年,相信對人事安排會有深刻體會。問題是,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預料處理的工作會更加繁多,往後能否在各主要領域尋覓相關人才,相信亦需要依靠各方客觀及深入分析。未來五年,無論香港的政治生態如何轉變,特區政府在老人福利、教育、法律及房屋發展等領域,都需要更多人才主動為社會服務。

城市智庫成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