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漁護署表示,自將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規定擴展至涵蓋野鴿後,市區野鴿數量已呈下降趨勢。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市區野鴿聚集問題長期滋擾市民,禁止餵飼野鴿的條例於去年八月生效,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今年初野鴿數量減少10%,人工餵飼殘渣的地點減少20%。漁護署計劃使用人工智能鏡頭,辨識野鴿聚集點,並對非法餵飼行為加強執法。
長沙灣元洲邨、東京街一帶過往是野鴿黑點,港鐵站乘客出入受影響。大公報記者於本周四(3日)實地採訪,居民伍小姐說,過往野鴿羽毛到處散落,在家外晾曬的衫褲隨時被雀屎沾污,「有時電視信號亦受影響中斷。」
街坊胡小姐說,過往地上常有野鴿糞便,她走過樹底時提心吊膽,她說見過「有些人在廣場或公園吃飯,隨手就給野鴿餵些飯粒」。
《2024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自去年8月1日起生效,禁餵野生動物規定擴至涵蓋野鴿,違法最高刑罰增至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並引入定額罰款機制,非法餵飼罰款5000元。
漁護署於去年第四季起兩輪視察,發現全港統計點的野鴿數量約13520隻,今年第一季減至約12090隻;發現有人為餵飼的食物餘渣的野鴿聚集點,從去年第四季的37個,降至今年第一季的30個。
漁護署高級獸醫師(動物衞生)何漢邦表示,漁護署跟進市民舉報,成功打擊多宗非法投餵個案,截至今年4月,共發出131張定額罰款。
第三季起試驗流動天眼監察
何漢邦表示,該署計劃引入配備人工智能鏡頭的機械人,成本每年70至80萬元左右,可自動識別野鴿活動熱點及投餵行為,並收集數據以強化執法效率。預計今年第三季起,啟用試驗流動閉路電視系統,監察非法餵飼野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