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理性思考 拒絕違法政治運動/李偉雄

時間:2017-03-29 03:15:51來源:大公網

  違法「佔中」行動以徹底失敗收場,惟發起者當初承諾承擔責任,今天此承諾好像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警方昨日向9名涉及違法「佔領」行動的核心成員通知預約拘捕,並作出落案起訴,成員包括「佔領」行動三名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以及另外5男1女參與者,據悉分別被控以「串謀公眾妨擾」、「煽惑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等罪名。

  認清煽動者的真偽

  律政司發言人昨日回應表示,有關刑事檢控程序,完全是基於法律和執法的考慮,強調檢控人員一直以中立、專業和非政治化的態度處理所有檢控工作,不受任何干涉。這班人受到調查及檢控,是咎由自取,實不足惜,但一大群受到煽動而參與的市民(尤其青少年),他日亦有被拘捕之可能,則令人感到有點痛心。日後本地如再有搞事者,借爭取民主為名,發起違法活動,市民在考慮參與這類活動前,務必依循以下的思維模式。

  我們在參與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前,首要考慮的是,認清發起者主張的真偽性,包括有多少是在誤導或愚弄我們。人在某些情境下,無論多聰明都會做出蠢事,因為他們未有察覺社會活動發起者在言語或行動上的真偽。2014年,這班被拘捕的「佔中」發起者煽惑公眾,對抗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2017年普選的決定,他們誤導市民,令香港失去了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的機會。

  其實,在英國統治期間,香港甚至連形式上的民主都沒享受過。從香港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政治改革架構,讓香港居民可以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從提名委員會提出的候選人名單中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這在香港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佔中」發起者罔顧歷史與現實,否定了中央推動香港民主政制的誠意。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搞事者的主張有否證據支持,才能區分何謂事實,何謂花言巧語。

  是否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亦有助我們反思應否參與這類政治活動。有些「佔中」發起者可能認為,只要多人參與,將責任分散,警方便難以追究。例如一位被落案起訴者指,認罪與否,她會與法律團隊商討,因不只是個人的事,關乎其他參與者。另一被起訴者表示,在這整整兩年的時間中,世界變了很多,近日民主派因為特首選舉意見紛紜,但眼見高牆越來越近、越來越離譜,他希望大家可以放低歧見,一致與政府周旋到底。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被起訴者嘗試將責任分散,只是一種掩飾。假設你今天做了一件違法的事,想像一下未來站在法庭受審,當你向法官說「每個人都這麼做」時,沒有人會接受有關辯解。犯了法就會被檢控。可見,市民在參與活動前,應先想想參與的後果,才去決定應否參與。

  不受同儕壓力影響

  切勿盲從權威,是抗拒參與違法活動的另一有效方法。許多披上權威外衣的人,其實只是善於推銷自己的領袖。在「佔中」過程中,發起者有法律學者、大學講師、牧師、律師,他們都披着「權威的外衣」,令部分人產生了一種錯誤的想法,「我犯法,但無犯罪」,甚至美其名為「公民抗命」。跌入這種想法陷阱的人,明顯已受到這群所謂權威人士的「洗腦」。所以,我們在參與任何政治或社會活動前,一定要小心分析權威的人士的主張,這樣才能減少我們被誤導的機會。

  最後,勇於面對群眾的壓力,是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不易做到,但必須做到的抗拒參與違法活動的方法。在「佔中」期間,身處所謂佔領區的參與者或在大學校園的學子,往往會因難以抗拒群眾或同儕壓力,放棄個人的想法,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參與了違法的「佔中」活動。在這類型活動爆發時,我們要尋求多一些局外人的意見,多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保持個人思想及行為的獨立性,才能減少受群眾壓力的影響。

  以上的思考模式,有助我們在面對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時,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降低被誤導的機會。在「佔中」過程中,不少香港人正是盲從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張,令事件惡化,打亂了香港人的生活秩序,對民生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