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泛民民調」≠「主流民意」 /聞昱行

時間:2017-03-22 03:16:01來源:大公網

  林鄭月娥在七大電子傳媒辯論中,說出若「主流民意」不支持即辭職。這本是林鄭表達她對香港人信任的由衷之言。但反對派立即扭曲,甚至宣稱,林鄭現在「民意」比曾俊華低,故應退選。其實,主流民意是什麼,各有各的說法:有用媒體支持多少計算;有用社會身份受尊敬的人(官員、議員、學者、專家、富商等)的支持度計算;也有認為所有香港人的「民意」即「主流民意」。但即便是最後者,「民意」也不能等同民意調查得出的數據。

  香港現在的民意調查不少,各家數據不一,這本身說明了測量民意的不易。而新聞中公布民調結果時,一般只會說誰支持度最高,卻很少仔細解釋細節。殊不知,魔鬼在細節,以常被引用的港大鍾庭耀民調為例,即便所有數據都真實,由於細節上的問題,其結論也存在諸多不可靠性。

  採樣系統偏差嚴重

  第一,只選取操粵語的人口。誠然,香港以粵語人口為主,但根據政府2015年《香港語言使用情況》的統計,以普通話及其他方言為母語的人佔7.6%;不會粵語或者粵語水平不濟的人佔4.4%。這些人可能大部分都是新移民,政治態度上支持建制派。

  第二,訪問成功率導致系統性偏差。以鍾庭耀為《香港01》所做的滾動民調為例(3月9日到13日),訪問成功率僅71.8%。受訪者自稱的政治取向,只有11%自認建制派,卻有34%自認「泛民」,比率達3倍。其幫助《明報》做的民調(2月20-24日)也有近似。這種採樣有很大問題。

  在歷屆立法會選舉中,建制與「泛民」的支持率之比均穩定在4:6到4.5:5.5之間。區議會選舉中,建制派常取得壓倒性的大勝。而且一般認為,建制派鐵票多。因此,若採樣平均,建制與「泛民」之比絕不可能僅1:3。此外,鍾庭耀在今年2月的另一個調查數據,堅稱建制派大約兩成。可見,鍾的滾動民調中,建制派的代表性被嚴重低採樣了。鍾雖在性別和年齡方面做出調整,但沒有在政治取向上作出調整。

  建制派一直認為鍾的民調偏向「泛民」,很多建制派選民都不願接受其調查。在論壇與社交媒體中,常能看到自稱建制派者說一接到港大民調電話就收線。有理由相信,拒絕回應的人,28.2%以建制派選民為多。若如此,三選一中,林鄭的支持度絕對不會相差曾俊華19%。

  至於其他民調的採訪成功率就更低,如嶺南大學民調的回應率只有29.1%,自稱「泛民」與本土派相加佔33.2%,而建制派只有16.3%。顯然也無法反映真正的民意。

  第三,鍾庭耀和戴耀廷搞的PopVote,因為參與人數少及故意不歡迎建制派選民參與,固然沒有說服力。但需要指出,其形式也很具誤導性。它並非採用標準的「三選一」,而是採用「逆向投票」或「正負票制」:對候選人逐一表示支持、棄權或反對,再計算「支持淨值」作為結果。兩人對此津津樂道:用這方法「選出」來的候選人,應是社會大眾最接受的人。無獨有偶,鍾的民調也搞了類似的「支持淨值」,而且常和「三選一」結果一起報道。

  這種方法並不需要奇妙構思,如果真的這麼好,為什麼國際上沒有用於選舉呢?原因很簡單:它違反了一人一票的原則,把「數人頭」變成「數人頭加拚熱情」,熱情更高的選民變相擁有更高權重。正常的選民支持了心目中的候選人後,不會劇烈反對其他候選人,只有被非理性煽動的「熱情」選民才如此。故這利於偏激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不利於被非理性(如抹黑戰)攻擊的候選人。正常情況下,候選人的支持度應呈正態分布,中間高兩端低,「極支持」與「極不支持」的比例都不高;只有被非理性攻擊的候選人,才會出現中間低兩邊高的支持曲線。這種方法既違反了民主選舉的設定,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的氛圍,與「團結」背道而馳。

  在鍾庭耀民調中,竟有13%的人對林鄭當選的接受度為「0分」,是評分1-24分的兩倍多,這顯然是發泄多於理性的結果。鍾民調的系統偏差已經令曾俊華與林鄭在三選一中的支持率差距被放大,但利用這種「支持淨值」,兩人差距就進一步拉大。個中目的可能再次不正確地放大曾俊華的支持率。於是,鍾民調的公信力就更低了。

  重複引用極具誤導

  最後,令人尷尬的一個事實,鍾選舉民調的準確性從沒得到驗證。每次立法會選舉後,輿論都嘩然民調與實際結果相差甚大。在2016立法會選舉中,很多民調中呼聲極高的候選人都落選就是例子。這固然可以用各種理由解釋,但問題是,這些解釋是否能成立,只建立在推理上,本身也無法驗證,「口說無憑」。

  鍾民調如此,現在很流行的通過統計臉書上「like」或「嬲」(生氣)數目,或者更高級的通過對留言的語義分析,總結「網上民意」,問題就更大。這些連網民的民意都無法代表。網民的網上活躍度有很大差別:有的看過就算,有的喜歡到處留言給like,更有人是專業「灌水」,而網民上網時長與瀏覽習慣(如是否訂閱公眾主頁)也有很大差別。不考慮這些因素,簡單地假設網民行為模式大致相同,是這些統計最大的系統偏差。

  誠然,通過大數據統計眾多不同光譜的臉書主頁的留言,比統計單一主頁要靠譜一些。但歸根到底,也不過採樣了在臉書上最活躍的一群人的民意,而忽視了沉默的網上大多數。更不用提,這種方法根本無視不上網、很少上網,或雖然上網卻不喜歡用臉書發表意見的網民(比如香港最活躍的討論區,支持林鄭的人就佔大多數)。所以,雖然這些調查大多承認自己是「網上民意」,而沒有宣稱自己是「民意」,但當越來越多媒體不斷引用這些「網上民意」時,就潛移默化地給公眾灌輸「網上民意」等於「民意」的錯誤觀念。曾俊華在辯論時說,「嬲」已經到林鄭的鼻子,以此證明林鄭不受歡迎,就極具誤導性。

  因此,即便把反對派「主流民意」理解為香港大部分人的意志,在香港也沒有公認的能準確測量這種民意的工具。本來,普選最能反映民意,可惜普選方案被否決了,這又要怪誰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