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華榮自製的《中國人腳型標準研究資料》至今掛在華堅集團展廳/熊君慧攝
常年在中、埃兩國往返,張華榮看上去比幾年前黑了不少。他說,頻繁去非洲,最辛苦的事情莫過於倒時差。採訪當日,他雖然還沒有倒完時差,但仍堅持帶記者參觀東莞廠區。在近一個小時的參觀中,記者印象最深的,不是流水線上數十個全球知名品牌的女鞋,而是無處不在的張氏治廠格言─華堅集團的展廳、流水線車間、研發大樓、食堂宿舍……於無聲處,書寫着張華榮心目中的鞋匠精神。
三十多年前,江西小鞋匠跟浙江人學習製作燈心絨布鞋。從那時開始,張華榮已經在研究中國人的足底特點。開鞋廠後,他二十多年來指導無數製鞋師傅使用現代化機器,製造出符合歐美人標準的鞋,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關心中國人的腳,立志要做讓中國人穿着舒服的鞋。他自製的《中國人腳型標準研究資料》至今掛在展廳,那是他從做手工布鞋開始,對中國人人體結構研究的心血,也提醒所有華堅人不要忘記鞋匠做鞋的根本。
在研發大樓五樓,進門牆上赫然寫着《華堅集團版師準則》,分為「心態要求」和「技術要求」兩大類。其中,「心態要求」包括「胸懷寬廣、謙虛大度、容納異議、互為人師」等,「技術要求」則包括「功能齊全、穿着舒服、講究用材、合理用量」等。或許,這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台商、港商林立的東莞製鞋業,江西商人張華榮以價廉物美,從他們手裏拿到了更多歐美訂單的秘密吧!
提醒勿忘做鞋根本
再上兩層樓,大廳入口處則寫着張華榮對三十年來危機和榮耀的感悟。「危機:危機與機遇並存,只有不斷進取提升,才有不斷創新改善,才有銳意進取……」;「經營:定期檢討、分析內部經營狀況、適時調整經營戰略,改進提升,循序漸進……」;「創效:挖掘人的主觀性、創造性潛能……」;「感恩:感謝父母,生我養我,感謝社會,教我育我,感謝工作,展現自我,感謝公司,成長自我……」鮮明的張氏風格!張華榮幾乎不看就可以一口氣念出牆上的格言,因為這就是他每天跟中層管理人員、流水線一線員工說的話。
在另一層樓上,張華榮特意在「千載鞋匠奠基業,艱辛商旅譽全球」前留影。華堅集團投資興建埃塞俄比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將於2020年全面竣工。這將是「中國製造」走進非洲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