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西方應積極把握改變機會

時間:2016-12-28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表現出的銳意改變現況的決心,和西方世界的日漸衰落,是不少西方人所不歡迎的轉變

  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

  我們經常會問的是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背後隱含着怎樣及在哪裏可以找到未來的機會。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觀眾和讀者分成兩類,一類是生活在南環經濟帶或是與其經商的人,而另一種則是仍然相信西方的霸權將會繼續的人。

  在西方,有關未來大趨勢的問題往往不受歡迎,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並不符合他們希望見到的世界觀或是人生大計。然而,我們不是要創造未來,而是要向讀者揭示未來的圖像。

  美宜開發新市場

  即使大家都是基於相同水平的資訊,但不同的人在勾畫未來的圖像時,結果會互不相同。一般來說,愈能把握事實的人,往往會得到最多的利益,但即使很容易理解,然而實際上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改變可被視為一種再創造,並有着數不清的機會,但對早已習慣現狀的人,卻是一種危機。對於那些眷戀往昔的人,在接受資訊時,往往會經過篩選,或是會按情感來決定,人總是只看想看的東西。這對於個人和全世界來說,的確是事實。

  看看全球的格局,便明白西方世界正在衰落,不少西方人不歡迎這種改變是可理解的。更易理解的是,他們失卻了實行必需的改革和適應改變的機會,同時,亦不大願意接受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更銳意地表現出改變現況的決心。即使大聲疾呼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亦不足以改變這個事實。競爭力的提升,是取決於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要依靠回歸到工業化的年代。解決美國中產危機最佳的方案是開發新市場方面,這足以為未來十五年創造九成的全球消費者需求。「一帶一路」將是這方面一個重要的驅動力。

  中國不應滿足現狀

  雖然中國和新興經濟體的前景較西方好,但若只滿足現狀,同樣是錯。中國低工資和大量出口貨品的年代幾近結束、依靠高度人力的生產方式亦漸漸過時,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將日益取代現時不少辦公室的工作。要適時地適應改變,唯一的途徑是看清轉變中世界對工作需求的真實圖像。終生學習和改變職業,將會取代目前學習、工作與退休的生命周期。

  轉變職業需要具前瞻性的計劃,但機會其中一個竅妙之處是往往很輕易便會溜走,有時候更令人感到得不償失,或是表面的失敗,或許這便解釋到不少人會因而錯過大好良機。假如能預知未來,我們亦會明白到錯失了的機會往往有利益包含其中。這大抵可以視為一種教訓,一種錯失的時機,甚至僅是一種未能在當時把握到的機會。我們只能在回望時,才會明白,但假如我們早下了正確的決定,那麼便會適時取得理想收穫。

  古時孔子所說的話,直至今天仍是對的,他認為,我們可透過三種方法學習智慧。他說,思之而得最尊貴,效之而得最容易,行之而得最艱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