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香港人」為港帶來正能量/紀碩鳴

時間:2016-12-17 03:15:42來源:大公網

  香港新一屆特首選委會選舉結束,因應近年的政治氣氛,1194名選委的選舉亦顯得異常激烈。來自25個界別分組或小組,合共1239名候選人,角逐733個選委席位,平均約1.7人爭一席。投票數及投票率也前所未有地創下新高,投票率達46%,高於上屆的27.6%,超過18個百分點,10.7萬人投票突破紀錄。從選舉結果來看,建制力量贏了這場選戰,在全部選委會委員中佔了絕大多數。反對派達到了他們預期的超過300個席位,奪下327席。雖然,反對派在整體中是少數,但如果有超過兩位建制派候選人參選特首,他們就成了關鍵少數。

  這些年,香港經歷了「佔中」、政改方案被否決、旺角暴亂、立法會「拉布」,以及「港獨」勢力抬頭,以至有候任立法會議員在宣誓時播「獨」,衝擊了香港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雖然政治氣氛濃烈下選情激烈,但遺憾的是選委會選舉,市民參與度低,登記選民一直不多,尤其是這些年在香港數量不斷增加的「新香港人」群體,那些從各地移居香港的後來者,即使住滿七年,有了選舉權,不少人都沒有去登記做選民。依我的觀察,這次選委會選戰中,「新香港人」是缺失的。我周圍一些新來港的朋友都是永久居民,卻沒聽說有誰去登記投票。

  專業領域的支持優勢

  作為中國最自由亦最具法治的土地,香港不斷吸引新移民進入,現在700多萬人口中,有45%不是在香港出生。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來,也有約200萬「新香港人」來自世界各地。即使97回歸以來,起碼亦有數十上百萬人來港。這些「新香港人」大約以單程證由內地來港與親友團聚(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以及專才、優才計劃,海歸,投資移民,來港就學等。他們有祖國、鄉土甚至國際情懷,但都為改變生活而來,甚少介入香港政治。

  今天,「新香港人」這個名稱已經不再陌生。香港電台拍攝「鏗鏘集:新香港人」,香港經濟日報開設「新香港人」專欄,還有人專門撰寫「新香港人」書籍。同時,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並在報刊撰寫《我們不要這樣的「新香港人」》。但無論如何,這個群體的存在及其為香港所作的貢獻不容忽視。長遠看,這個群體注定會是香港從商業社會走向政治民主發展的新力量。本地時事評論員曾在《信報》撰文:《從「新香港人」的「新」字談起》,指新移民絕對有可能成為支持香港核心價值的群體,認為爭取新移民的政治支持,將成為「泛民」與建制派之間的最關鍵博弈。

  其實,在各專業領域,無論是高校界、法律界,還是教育界,都不泛有「新香港人」的力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也曾言,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稱「當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融入香港社會的新精英」。但這一次選舉,很明顯,一些領域建制缺乏佔優勢的支持。而據觀察,這些領域有「新香港人」的群體,但他們大多缺席了。

  搭建平台凝聚力量

  雖然,「新香港人」中也有「泛民」的支持者,但在香港進入回歸轉型期以來的「新香港人」,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殖民色彩少,沒有身份認同的困惑;二是相對理性,比較少激進;三是不管有內地背景、台灣背景還是新加坡背景,大多對政治鬥爭耳濡目染,有自己爭取權益的方式;四是尊重和認同香港的核心價值;五是雖然不在香港出生,但絕對認為香港人應為香港作貢獻,同時也會兼顧內地文化,因為他們是主人而不是過客。另外的共同點是,新香港人較少參與香港的政治活動,大部分是政治社會活動中沉默的群體。

  隨着香港回歸後政治生態的急劇變化,新香港人也感覺到巨大壓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認同有人破壞香港這個家和香港的核心價值,認為站出來發聲和引領香港的政治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問題是,這個群體是分散在各領域,缺少一定的凝聚力量。

  凝聚「新香港人」的力量,期待這股力量參與到轉型中的香港,成為香港正面發展的政治力量,恐怕需要為「新香港人」搭建平台,將分散於各領域、階層的新香港力量凝聚起來。例如要有相關組織、智庫、網站,組織或者研究如何讓這一群體成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的香港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如何鼓勵這一群體站出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應該會是香港社會穩定、政治發展的正能量。「新香港人」不該是香港民主政治發展的缺席者或者旁觀者。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