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企業的最大風險,可能會在2018年後出現。標準普爾擔憂,由於企業發行的債券將陸續到期,房企再融資風險將會上升,屆時房企評級展望將更為分化,而槓桿比率高企、利潤率下降等,繼續是影響企業評級的主因。
資料顯示,2016年9月,內地開發商的境外債券發行金額環比上升180%,同比升163%。與此相反,其境內公開發行額環比下降46%,同比下降26%,並且由於監管准入門檻收緊可能繼續降低。
上海證券交易所計劃推出新規定,要求在境內發債的開發商須達到「AA」及以上的國內評級,並且達到其對開發商資質要求的四個門檻之一。上海證券交易所還將根據五個風險標準對開發商進行分類,被認為是風險類的開發商將面臨債券發行限制。分析擔憂,若明年銷售出現放緩,開發商面臨現金流入減少下,開發商流動性將受壓。
標普大中華區企業評級董事黃馨慧指出,若開發商回轉至境外發債,需面對加息風險。但亦有開發商表明,人民幣貶值風險亦令人憂慮,因此需要有計劃性地控制海外債務。
黃馨慧又指出,今年房企買地時,部分地價溢價率高達100%,市場擔憂今年買地的開發商,如此進取的買地手法,將為未來利潤帶來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