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思辨賽局》論述合則雙贏
人類生活充滿博弈,有時候是你輸我贏的博弈,例如棋局,或電訊公司價格戰,博弈一方謀求自身最大利益,毋須理會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有時候「合則雙贏,違則雙輸」的博弈,必須兼顧到對方的利益,這是商業談判常遇到的。倘若把「合則雙贏」錯誤視作「贏家通吃」賽局,只會換來「雙輸」,而這與現今香港社會情景十分相似。
Avinash K. Dixit與Barry J. Nalebuf合著的《思辨賽局》論述一個實驗。該實驗由一人扮演「建議者」,另一人則是「回應者」。建議者持有100美元,並向回應者提出對分這筆金錢的建議。若果回應者拒絕該項建議,不單回應者一無所有,建議者亦不能收到任何金錢。讀者可以代入為建議者,你會有什麼建議呢?記得,你只能提出一次建議。你會建議各分50美元?抑或你取60美元,留40美元予回應者?
作為一個理性人類,回應者按理不管獲分1美元,或99美元,都是平白獲得的,理應接受建議。可惜,人是有理性,但並不常按理性「出牌」。若回應者獲分小錢,而見到建議者得到大部分金錢,他很大機會拒絕建議。因此,建議者必須制訂策略,想出一個對方都能夠接受的建議。
《思辨賽局》提到,建議者一般願意讓出40至50美元利潤,其間不少人屬於50/50對分;而提議讓利10美元或以下的,屬非常少數。
在應對社會問題時,我們常遇到「合則雙贏」賽局。我們想得到所想要的,就要問自己如何兼顧別人的利益,作出什麼妥協。建議者提出100/0的提議,回應者又怎能答允,結果是雙輸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