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政府申請司法覆核必要且合理\孔永樂

時間:2016-10-22 03:15:29來源:大公網

  新一屆立法會運作愈來愈混亂。當中爭議最大的是,早前兩名青年新政代表故意在立法會宣誓當天,眾目睽睽下,公開侮辱國家、故意修改誓詞、多次粗口辱罵,並展示「港獨」標語,更在宣誓中表示效忠「香港民族」。面對此情況,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決定容許二人重新宣誓。另一方面,其餘三名議員黃定光、劉小麗及姚松炎早前的宣誓都各有爭議。筆者認為,黃定光的漏讀問題較少,而劉小麗及姚松炎刻意玩弄宣誓儀式,但其具體情況及性質與青年新政的不一樣。理想地看,筆者認為對五人的處理方式應該不同。不過,這次立法會主席卻同時容許五人都可以再次宣誓。

  梁游「重新宣誓」理據不足

  根據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的公開文件,容許重新宣誓有五個考慮點:一,相關的憲制及法例規定;二,翻看錄影片段及記錄;三,立法會秘書發出有關宣誓的書面解釋;四,立法會法律顧問的意見;五,外聘資深大律師的法律意見。關於五個考慮點,大眾比較容易了解到的只有公開的憲制規定、法例及宣誓當天的片段。筆者不清楚三至五點的具體情況,單從一至二點考慮,香港及世界主要各地的憲制是否容許議員在莊嚴場合公開侮辱國家及民族?誠然,筆者不是專業的立法會行政秘書或律師,但從近日不少律師及學者的公開評論所看,青年新政二人不能重新宣誓的理由似乎較強。此問題不單涉及公眾利益(合資格議員的準則及立法會之莊嚴與權威),侮辱及標語更前所未有地受到公眾、歷史學者、抗日老兵甚至當事人前校長的廣泛公開批評。立法會是重要公共機構,希望立法會秘書處、法律顧問及外聘資深大律師可以公開他們的觀點,並說服公眾為何建議主席容許再次宣誓。若然立法會法律顧問及外聘大律師各自提出相反意見,立法會主席也要解釋最終決定的根據,以釋公眾疑慮。

  不少人認為政府申請司法覆核「干預」香港「三權分立」的傳統。然而,什麼才是「三權分立」?西方的「三權分立」以國家為單位,若然與國家政治相比,地方政治是有所限制的。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Paul Peterson曾經出版了一本經典學術著作《城市極限》,探討城市政治與國家政治的關係。Paul Peterson分析,不少學者探討城市政治(如城市內的政治選舉、資源分配、公共政策等)時,都將分析結論當作是整體國家般處理。這是高估了城市在國家中的政治權力,也對國家及城市的權力概念了解不清晰。例如,城市不可以宣戰或影響國家的安全情況。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城市可以直接按制度執行措施。然而,當涉及國家安全或整體宏觀經濟發展時,城市政治權力是有限制的。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國家及政府都不能對明顯侮辱國家、破壞立法機構神聖尊嚴的行徑視而不見。

  誠然,筆者閱讀過不少關於政治體制的大學教材及經典文獻,記憶中都沒有類似案例可描述香港現在的政治亂局。有時候,現實的經驗實踐比理論更加重要。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的政治前景需要自行摸索,這次爭議能否維持立法會的神聖及國家尊嚴和權威,值得關注。

  現在,有人批評特區政府的司法行動、建制派的流會等。這令人想起香港在「佔中」期間對反「佔中」的批評,指罵反「佔中」人士及團體阻礙「佔中」的合理抗爭行動。事實上,這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若然沒有宣誓時惡劣的態度,現在律政司也不會申請司法覆核。若然沒有人士及團體鼓動香港人違法「佔中」,香港社會也不會出現反「佔中」團體。香港可以容許多元的聲音,但最基本的是不違反《基本法》、不損害「一國」的大前提及不影響社會穩定的秩序。若然破壞其中一點,香港政府需要想辦法處理。

  「風波」暴露政治結構問題

  從立法會宣誓風波可以看到一些香港政治的結構問題。第一,不少決策者過度重視官僚的繁文縟節及相關程序。當有人刻意「走法律隙」時,決策者及高層便立時不懂得如何應對。第二,由於問題與以往程序不同,為免犯錯或受到責罵,各方人士都企圖將責任推卸予他人(如選民要求、律師意見等)。第三,政治領導太喜歡做一個「好人」,不希望嚴厲責罰。意大利外交家及大思想家馬基維利(Machiavelli)曾經在其經典的《君王論》中指出,傑出的政治領袖必定是獅子(權力)與狐狸(計謀)的化身。現實的社會總是非常危險的地方,若然只有良善的心而無策略,無論是人或國家最終都難以生存。一個傑出政治領袖單憑「受歡迎」及「善良」的特質並不足夠,重要的是要想辦法令人敬畏。筆者認為,若然不是有消息指出未能通過宣誓者大有可能失去議員資格,早前故意加插多餘內容的議員如姚松炎,也不會在周三重新宣誓時,準確及妥當地完成。

  近年來,在「國民教育」「佔中」及政改討論中,傳媒的報道方式、立場及觀點已經非常明顯。香港新一代長期在此環境下成長,未來十年的投票取向也值得重視。香港未來十年會否長期分化?我們現在思考處理立法會爭議時,也不能忽略這些長期且重要的政治及現實問題。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