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
【大公報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昨日舉行的「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是導致中國經濟持續下滑的主因。在預期發達國家後可能會陷入較長時間的經濟放緩,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要更多的依靠內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之下,進行結構性改革。
發達國經濟或陷長期放緩
林毅夫表示,最能證明其觀點的是東亞的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例如新加坡,其在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15.2%,2015年為5.92%;韓國在2010年的增速是6.5%,2015年只剩2.6%。兩者降幅都遠大於中國。「這些都是所謂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體,也就是說,他們不存在如中國的內部體制機制結構性問題的,但其表現的形式跟中國完全一樣。
他強調,所謂的外部性因素,與2008年爆發的那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緊密相關,各國至今沒有完全恢復。發達國家的家庭部門在過去這八年裏基本沒有增長。
與此同時,國際貿易也出現斷崖式下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出口都受到打擊,這是經濟大幅放緩的一個主因。
林毅夫預期,發達國家後可能會陷入像日本的長期經濟放緩。在這情況下,未來中國的外需確實不可樂觀,要更多靠內需拉動。因此,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下,來進行結構性改革。同時,適度、合理的投資仍是不可或缺的。
適度擴財赤谷需求
「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五大內容: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他指出,中國適度擴大總需求跟結構性改革是相輔相成的。中國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去擴大需求也是合理的,以政府投資來撬動民間投資,外加3.2萬億美元的外儲,中國仍具有發展前景。
林毅夫認為,若能將上述有利條件有效利用,「就能夠創造就業、增加家庭收入,從而使得消費增速處於合理區間,那麼保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