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股票市場除了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與國際接軌之外,大部分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存在長期偏高問題
國慶長假過半,多個城市出台了限購和提高首付等政策,預期後面還有幾十家城市出台類似政策。股市與樓市的政策周期恰好相反,去年為了抑制股價漲幅,對場內場外融資現象進行規範。在股市暴跌之後,又暫停了新股發行,實際上就是場採取「限售」政策。\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刺激A股的政策出台於2015年初,背景似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勵政策有關,稍後又在降準降息的貨幣政策配合下,觸發大牛市行情,導致兩市成交額領先全球。刺激房地產的政策出台於今年年初,背景似與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鼓勵他們城裏購房和房地產去庫存有關,估計今年的銷售額也將創出歷史新高。前者最終釀成悲劇,後者成敗如何還是未知數。
儘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結果卻總是大大超乎決策者的預期,說明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是很難預知的,因此政策的矯枉過正也是難免的。同時也說明,要想借市場之力來穩增長,就得敬畏市場。
有效市場難撿便宜
回顧2014年末至2015年初這輪短暫牛市的起步階段,當時A股估值水平已經不低了,3000點對應的市盈率中位數大約在45倍左右;同樣,今年年初內地的房價水平也不便宜。2014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到「高槓桿、泡沫化」現象,說明高層對於股市和樓市的泡沫化問題早有共識。我的觀點是,在交易活躍的各大市場中,只要有一類資產存在泡沫,那麼所有流動性充裕、交投活躍市場內的資產都應該存在泡沫。為何這麼說呢?
多年前美國經濟學界流傳着一個笑話:老教授和他的學生在路上走,學生看到地上有一張一百美元,正準備去撿,教授制止他說,不要去撿,那是一張假鈔。學生很不服氣地問,您怎麼判斷這是一張假鈔呢?教授回答,如果是真的美鈔,早就被人撿走了,還輪得到你撿嗎?
老教授的回答實際上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標準答案,即假設市場是高效率的。我認為也符合有效市場假設理論,該理論是由尤金.法瑪(Eugene Fama)於1970年深化並提出的。
儘管我沒有做過實證研究,但感覺上,A股市場是一個強有效市場,雖然被認為估值體系混亂。首先,A股市場是全球流動性最好的市場之一,如去年交易額全球第一,今年A股處於熊市的情況下,總體換手率也在全球市場中名列前茅。故「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資者,他們積極參與競爭」。
股樓牛市皆為合理
其次,A股的股價不僅反映了已披露的信息,還反映了未披露的信息,這就是大家經常抱怨的「見光死」。記得深交所曾經對因重點資產重組而停牌的股票做過統計,發現大部分股票在停牌前就有異動現象。但港交所的股票價格一般只反映已披露信息,故一般上市公司公告當日股價才可能會異動。
第三,除了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如靜態市盈率、市淨率等)與國際接軌之外,大部分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長期偏高問題。但這種高估值現象實際上是「合理」的,原因在於中國股市的遊戲規則是:發行管制下採取盡可能不退市的方式,於是殼價值倍增,資產重組和資產注入成為劣質公司延續生命的主要模式。
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也是一個強有效市場,因為樓市的交易額早就是全球第一了,反映投資者非常活躍,敢於在高估值下加槓桿,肯定是為了追求盈利最大化。與股市一樣,中國的樓市也是「含權」的;儘管房子是不動產,是死的,而股票是活的,但死的東西可以注入資產荒、學區房、地段優勢、交通便利等題材而抬升估值水平。因此,今年的房價與去年的股價有點類似,均屬於結構性牛市,看似瘋狂,但還是有其理性的一面。
國企指數價值窪地
也就是說,當你認為股價或房價都已經高得離譜,但又沒有發現估值窪地,沒有找到有確定性收益率的資產之前,那些你嫌貴的股市樓市卻又漲了一輪。2014年年末,在滬綜指3000點左右的時候加槓桿買股票,事後看是最明智的;如今,滬綜指又回到3000點左右,但交易量卻只有當時的八分之一。同樣的估值水平下,投資者卻有着完全不同的偏好和情緒。
香港國企指數當前平均市盈率只有8倍,應該屬於估值窪地。事實上,自今年二月份至今,國企板塊累計上漲30%。這應該有滬港通之下應對人民幣貶值的因素,也與跟隨美股上漲有關。但目前H股對A股仍存在20%左右的折價,從長期看,隨着內地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折價仍將繼續縮小。但從短期看,也不排除折價率有擴大的可能。
比較一下內地的股市、匯市、樓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不難發現,A股存在高估現象,良好的流動性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資金在不斷流出,港股的資金在不斷流入,表現為AH溢價縮小了18%。流動性的背後其實是人性,即當人們對某類資產價格上漲的預期提升時,熱錢就會湧向這類資產。在中國,應該說大部分資產價格都存在高估現象,這不僅是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更有投機偏好強的文化原因。
流動性決定泡沫化
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全球第一,所以才有了「資產荒」這一說。但資產荒不等於所有低估值的資產價格都會上漲,如黃金價格存在明顯的低估,但中國的熱錢就不去炒黃金,因為黃金是國際定價的,美國的大資金才有定價權,國際大宗商品也有類似情形。中國炒家基本上是只炒中國人持有的資產,如中國發行的郵票、紀念幣、本土字畫、普洱茶等。或許是因為中國人的人性相似,使得流動性得以保障,擊鼓傳花的遊戲可一直玩下去。
但從長期來看,即便是流動性欠佳資產,或是國際定價的資產,只要存在估值窪地,總是可以以時間換空間,慢慢填平的。比如,內地的B股儘管長期處於估值窪地,且總是一副不死不活的樣子,但從2005年九月至今,B股指數上漲近五倍,大大超過流動性極好的A股。
總之,即便在如今「資產荒」的年代裏,並不是所有的資產都被高估,但流動性好的資產,如股市和樓市裏的資產,都存在高估和泡沫現象。流動性差的資產,可能存在低估,往往不能很快上漲,因為中國資本市場是管制的,管制會造成估值體系的扭曲,放鬆管制則會帶來估值體系的修復,但這需要時間。從短期看,管制仍有繼續強化的趨勢,這意味着,高估值、泡沫化的資產,仍會有大量的流動性來推動其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