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餐廳開張,終約飯友前去一試,穿街上樓,裝修充滿香港特色。大紅袍炸雞,肉滑皮脆;金銀蒜花蟹煲仔飯,飯香肉鮮;香檳骨,酒濃汁甜。另有鹹蛋黃涼瓜,外鹹脆,內苦爽,配搭得宜。
苦瓜煮法多樣,清代《隨息居飲食譜》有專談「苦瓜」一條,詳言:「靑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醃,鮮時燒肉,先瀹去苦味,雖盛夏而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苦瓜寒涼,得名「涼瓜」,食療功效不少,清熱消暑最著。熟後味轉,屬性轉平,衍生其他功效。苦瓜配肉,現有苦瓜炒牛肉,小菜中十分常見。
清代《清稗類鈔》談到「閩廣滇贛人食苦瓜」,即福建、廣東、雲南、江西等地,食俗沿襲至今,書中提到苦瓜:「或以烹雜,或以炒肉。味甚苦,食之者恆甘之,然體虛寒者不宜食。」苦瓜用於炒蛋、炒午餐肉,食材雜配皆宜。即使單吃苦瓜,也有愈吃愈愛的可性,有說是因為味蕾的成熟,有說是經驗的累積。
清代的《嶺南雜記》,總談苦瓜,說:「苦瓜,又名『癩葡萄』,即『錦荔枝』也,閩粵皆以為常饌,有和脾疏胃之功,俱食其靑者,或醃作葅,或灌肉其內,或以重煼肉。」「癩」指「麻風病」,形容苦瓜外表凹凸,像葡萄染上皮膚病。「葅」指醃菜,現見話梅醃涼瓜,屬同類。另有灌肉入瓜,現「苦瓜封」,可蒸可湯可煎,肉混菇菜,醬油豉汁,風味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