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時代即將到來,現有網絡維度急需拓展。海外科技巨企已有所動作,Google與Space X先後發射科學氣球與運載火箭,力求在空間技術領域大做文章。作為他們的中國同行,光啟科學(00439)也正開闢着自己的創新之路。光啟科學聯席行政總裁張洋洋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目前研發出的諸多空間飛行設備,落腳點在於「Smart City」和「Better Life」,即為城市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即使在全球範圍來講,空間技術目前都屬於超前領域。張洋洋表示,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光啟科學已推出雲端號、馬丁飛行包、旅行者號等一系列產品,功能存有差異的同時又具備一定的技術共性。
試飛成功打消疑慮
在光啟科學構建「智慧城市」的設想中,雲端號扮演着敲門磚的角色。據公司最新中報顯示,期內主營的「未來技術業務」營收較去年增長13倍,共計錄得約2.85億港元,且幾乎全部來自「雲端號」的銷售貢獻。
雲端號作為一個高科技氦氣球,運行高度在4千米以下,可攜帶400公斤載荷,並提供通信、互聯網接入、智慧觀測、大數據收集分析等城市服務。在張洋洋看來,對於城市來講,雲端號類似於一顆近地軌道衛星,同時也是一個超高的鐵塔基站。
張洋洋分析,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的發展模式正悄然改變,從過去的「惟GDP論」逐步轉向自身服務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有新的技術及產品提供支持。「但由於雲端號的設想太過科幻,很多人認為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回憶並表示,公司早期的市場推廣很是艱難,直到去年底在完成首次商用試飛後,方才打消外界的種種疑慮。
擬建基地擴大產能
雲端號目前已在東莞、遵義兩地完成出售。張洋洋透露,東莞較為重視環境保護,需要物聯網收集大量數據;遵義更加關注當地種植產業,着重農作物生長的實時監控。他認為,「智慧城市」的概念一度難以推行,問題在於產品提供方過於關注自己的解決方案,從而忽略了用戶的真實需求,雙方的溝通渠道並不順暢。鑒於此,光啟科學在與政府部門接觸中,不斷發掘城市管理中的痛點,並相應調整服務內容。
張洋洋直言,雲端號承擔着地區信息中樞的角色,公司後續推出的產品或第三方服務,均可在此平台連接與整合,為用戶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據悉,雲端號目前售價在1至1.5億元(人民幣,下同)之間。張洋洋表示,未來會根據服務內容調整價格,保證用戶選擇的多元化及個性化。
眼下對雲端號有興趣的城市有十幾家,試用反饋都相當不錯。光啟科學同時也考慮購置國內地塊,用以建設新的生產基地以擴大產能。中金公司研報估算,雲端號僅在國內市場的價值就超過430億元。張洋洋回應稱,公司主要精力用於打磨產品,市場規模不在考慮範疇,但也承認發展前景「確實足夠廣闊」。
技術成熟降低風險
尖端領域的科學探索,失敗風險難以迴避。Space X於本月1日發射「獵鷹9號」時出現爆炸,火箭連同價值2億美元的衛星一起被毀。受此連累,同為埃隆.馬斯克旗下公司的特斯拉(NASDAQ:TSLA)股價當日曾挫5.3%。張洋洋指出,任何技術創新的成功都不會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多學科交叉式創新難度更大。「個人非常欣賞和尊重Space X的專業成就,相信這次挫折不會阻擋馬斯克的前進步伐。」
張洋洋亦坦言,一家上市公司,任何的「冒險之舉」都會引發資本市場震動。光啟產品研發漸入成熟期,出現重大紕漏的概率極低。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庫統計,光啟成立後五年內共申請近3000項專利。2011至2012年,公司申請專利集中於超材料領域,為新型空間技術應用打下基礎。2014至2015年,光啟則專注於飛行器及囊皮材料的專利申請,配合雲端號、旅行者號等產品實現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