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的新覺醒:支持好奇心\秦曉鷹

時間:2016-09-26 03:15:41來源:大公網

  醫學心理學認為,人的衰老從失去好奇心開始。而保持好奇心是青春永駐的良方。

  在中國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有這樣一句話讓人倍感新鮮,即「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這就是說,中央政府的決策層已經充分認識到,必須鼓勵和大力支持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來借此驅動和推動中國在科學基礎理論領域的進步。說實話,在筆者以往看過的無數的中央政府的例行公文式的長短檔裏,這句話本身和這句話的內含真算得上是一朵政策「奇葩」了,也可稱為炫目的政策閃光點。可以想見,在習近平大力宣導科學技術創新的今天,驅動科學家們的好奇心,必會使中國的基礎研究更有定力;而好奇心的暗示與指引,也會讓基礎研究更接近「一念非凡」的原創發現與突破。把好奇心與基礎研究的驅動關係寫進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在中國的文秘文檔文牘歷史上同樣也是一種創新吧!

  眾所周知,人的好奇心是指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對未知的新奇事物進行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說好奇心是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誘因也不過分。

  國人思維空間變得廣闊

  100年前的1916年,愛因斯坦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正酣時發表他的廣義相對論。不能不說與他的好奇心驅動頗有關係。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的這套物質是空間之屬性的推測並不是源於觀察。他認為一束光線通過太陽表面時其彎曲的程度是牛頓物理學解釋的彎曲度的兩倍,這僅僅是靠非凡的智慧進行的純理論的探索。而他的這種奇思妙想也的確在三年後的日食中得到了驗證!

  50年前,中國內地的「文革」動亂正步入它的顛狂時期,而全世界科學界的好奇心卻因為試管中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去氧核糖核酸而受到極大地刺激和鼓舞。從此,人類邁出了克隆生物的第一步,一場「遺傳學革命」大幕拉開!

  因為好奇心是促進人的智能發展和幫助社會公眾認識客觀世界的內部動因,所以一個人或一個社會有無好奇心,也能從某個側面看出國民的科學知識的普及程度和基本文化水準的高低。幾乎就在中國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同時,從美國堪薩斯城傳來消息:一位80後的中國女作家郝景芳因她的作品《北京摺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雨果獎歷來被公認為是世界最高級別的科學幻想作品大獎。耐人尋味的是,一年前,中國另一位作家劉慈欣也因為他寫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2015年的這一獎項。中國人在科學幻想作品的創作上,居然連續兩年獲大獎。這說明什麼?這只能說明今天中國人思維的空間已經變得十分廣闊,而讓新一代人的幻想任其翱翔,就是因為他們插上了好奇心的翅膀!

  科技創新深刻影響社會

  嚴肅的政策條文中出現了鼓勵好奇心的字句,素來性格內斂循規蹈矩的中國人竟奪得了科學幻想的大獎,中國正在為將在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向國內外徵詢一個好聽的名字……所有這些看似互不相關的事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有點出人意料。然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是否想過,在這些「出人意料」的背後又是什麼?筆者以為,它們都在昭示着中國政府和中國公眾在發展理念上的一種新覺醒。同時,它們也在有力的證明:中國人的科學理眾和科學意識與世界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相比較,已經從「跟着跑」開始變為「並排並肩跑」,有的時候在有的方面,中國人甚至還能處在「領跑」的位置。這些也讓人看到,中國政府在推進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採取的加大科技創新的種種措施和手段,已經取得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這樣表述他在閱讀法國偉大的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小說時的感受,他說,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像」。

  是的,無盡的想像伴隨人類在黑夜裏踽踽獨行,在科學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進,只要有未知,就會有突破未知邊界的欲望。而這種欲望的乳名就叫好奇心。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