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許秘書公會專業知識諮詢小組成員林英偉(左一),前會長陳姚慧兒(左二),會長譚國榮(中),總裁孫佩儀(右一),中電副公司秘書凌顯猷(右二) (記者陳詠賢攝)
大公網9月21日訊 (記者陳詠賢報道)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發表調查報告,發現香港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溝通未符理想,38%受訪公司不確定誰是公司股東,56%認為只需機構投資者和長期股東參與溝通,調查反映大部分上市公司與股東互動,只為遵從上市相關法規,不了解與股東溝通的需要和益處。該會稱,香港對上市公司股東溝通的架構合乎國際水平,但實際執行仍待改善,不少公司溝通只為門面功夫,而散戶視股票如「賭馬仔」而少參與,建議公司管理層、股東,以至監管者都有責任提升溝通質素。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早前進行針對上市公司股東溝通的廣泛調查,最終收回400份來自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及公司秘書的回覆,結果反映股東溝通的實際執行未如理想。受訪者中有38%表示無程序去確定誰是公司股東,約33%稱有定期檢視股東身份,29%只會按特殊需要而進行。即使公司會定期收集股東構成數據,但30%受訪者稱無定期向管理層報告,28%表示不確定數據如何處理。
報告亦顯示上市公司與股東的溝通「大細超」,僅34%受訪公司指會以同一套的股東溝通策略應用於所有類型的股東,其餘則表示對機構投資者、主要股東及散戶的策略都有不同;當中約56%受者公司認為長期股東及機構投資者才需要參與溝通,僅19%認為所有股東都需參與。對於股東的監管角色,63%受訪公司期望長期股東及機構投資者會監管公司,僅13%認為所有股東都需監管。
公會專業知識諮詢小組成員林英偉稱,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東溝通程序雖達到國際水平,亦符合監管者要求,但報告結果反映實際執行的質素未如理想,改善空間亦大。他認為,大部分香港散戶不熱心參與所投資的公司業務,部分人的投資心態猶如「賭馬」;相反海外投資市場會有散戶組織,亦會較熱心參與公司溝通活動。他亦指出,股東溝通質素與外國有異,亦與香港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構成,因不少公司都有控股股東及主要股東,公司認為與該些重要股東溝通,已能獲得足夠支持,加上香港惡意收購的情況亦少,令上市公司認為毋需刻意改善與股東的關係。
公會前會長及專業知識諮詢小組主席陳姚慧兒表示,雖上市公司的股東溝通較落後,但她不認同應靠收緊相關監管以改善公司的執行情況,認為關鍵為如何令公司明白改善股東溝通的好處。公會建議上市公司採納改善措施,包括制定投資者關係策略並將其納入公司策略、定期查閱股東構成,及檢討股東溝通政策等,並要檢討投資者關係的管理責任及問責。
中電(00002)贊助是次調查,副公司秘書凌顯猷稱,公司重視與股東的溝通,每次股東會的出席率都高,公司設立股東參觀活動,及安排管理層與股東午餐,更是香港上市公司間較獨有的活動,他認為,改善股東溝通,能建立投資者的忠誠度和信任,亦令公司管理層更具應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