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資產泡沫化 財富大鴻溝

時間:2016-09-20 03:16:23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在三十餘年裏迅速通過了經濟貨幣化、資產資本化、資本泡沫化,最後還趕上泡沫全球化的快車,在天文量級流動性供應的推波助瀾下,財富鴻溝最終出現。圖為北京火車站前等車的乘客

  文|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邵宇

  在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中,中國貧困人口從之前的六億多(當時總人口為八億)降低到目前的三千多萬,這是人類減貧史上了不起的奇跡和貢獻,也確實改變了世界財富分配的巨大差距,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經濟體內部呢?那又是另外一幅完全不同的場景。數據顯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貧富分化過程,三十多年中基尼系數從0.17提高到0.61。

  從過去十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居民部門的淨資產增速與名義GDP增速趨勢保持一致,但居民淨資產增速波動幅度更大。中國居民持有淨資產總額由2004年的6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升至2013年的263萬億元,年均增長18%,而同期名義GDP則由2004年的16萬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52萬億元,年均增長16%。這意味着,居民淨資產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1.7個百分點。因為所有數據都是根據當年現價進行計算的,所以資產價格的波動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可能存在泡沫或者貨幣幻覺。

  量寬擴大貧富差距

  進一步剖析來看,2005-2011年,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中國居民持有淨資產增速變動方向均與同期M2(廣義貨幣供應)增速變動方向保持一致。2009年至2011年,中國M2增幅由27.68%下降到19.72%再到13.61%,同期中國居民淨資產增速則下降到14.58%。拉長一點來看,結論會更加明顯,M2在過去三十年中的年化增速差不多是20%以上,但這段時間段大部分財富數據不可得,不過料想應該是跑不過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的。從總量增長角度來看,QE(貨幣寬鬆)似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那麼問題來了,QE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拉大呢?

  中國經濟一直是投資先行,資本積累優先,所以不奇怪資本的份額應該是最大的,理論上說政府的資本積累應該大部分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而民間資本積累的速度如此之快確實值得反省。這裏面有很多中國獨特的,也就是體制性的原因。這裏我們嘗試給出一個系統性的解釋:中國近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與「金融深化」(這裏指經濟貨幣化)並肩同行,大致可以把它定義為國家和居民的原始積累過程,財富的增長首先得益於用GDP衡量的每年新增產出;其次得益於原來很多沒有市場價值的生產要素的資本化;最後還得益於財富或者說資產價值的重估。

  民間資本快速原始積累的秘密在於,它是運用三個特定的「剪刀差」來完成的:第一個來自於農產品和工業品價格的剪刀差;第二個來自農業用地同房地產用地價格之間的剪刀差;第三個則是一級市場的原始股跟二級市場流通股價格之間的剪刀差。這些超額利潤既是財富積累的來源,也必然是財富分配分化的重要基礎。

  利潤積累杯水車薪

  利潤的積累總是平淡的,而估值飛躍才是真正的推動力。近期造富最熱門的互聯網模式,無疑是全球財富積累最陽光和最有朝氣的一種形式,此類公司很多在利潤產生方面乏善可陳,但估值方面確是遙遙領先,例如谷歌上市時其市盈率在35倍、Facebook達到了44倍,所以這類分化是基於資本市場泡沫的。  目前來看,中國民間財富分化的典型模式裏面至少牽涉到四個環節,即城鄉二元結構、要素價格壟斷性定價,信貸資源可得性、貨幣供應與資產泡沫。這種估值推動對所有類別的資產都成立,陽光富豪多數是持有公司股權,相對透明和容易計量,但房地產就比較難測度了。

  實際上,上述原因都會帶來財富分配的不公平。究竟是資產泡沫,還是不平等土地跟戶籍制度,還是貪腐是導致我們貧富分化的最大原因,只有找到這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而問題的答案並非那麼顯而易見。

  對於中國的財富積累和分化的解釋,是不是這樣可能更加可靠一些─在

  整個經濟貨幣化和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有人是憑藉利潤的日常積累;但同時在資產資本化的過程中,出現系統性漏失、體制缺陷使得一部分人優先或者低價得取得了這些資產;然後在資本泡沫化甚至泡沫全球化(套息)的過程中,他們的財富積累如火箭般的發射了出去,把差距迅速拉大了。

  在上面提到的三種積累方式中,前者可能是小兒科,後兩者更加迅猛。本質上說這個年輕的半市場化經濟體,迅速通過了經濟貨幣化、資產資本化、資本泡沫化,最後還趕上泡沫全球化的快車,在天文量級流動性供應的推波助瀾下,財富鴻溝最終出現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