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政治生態未變 政治光譜複雜/周八駿

時間:2016-09-15 03:15:48來源:大公網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充分顯示,香港政治生態沒有改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傳統「泛民主派」加上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得票率,與建制派得票率的對比,依舊圍繞「六比四」這一基本比率。在地區直選中,前者得票率為百分之五十五,後者得票率為百分之四十五,與上屆的相若。在「超級區議會」選舉中,前者獲得五成八選票,較上屆的多了七個百分點,後者獲得四成二選票,較上屆的少了七個百分點。若干百分點的增減,反映政治形勢起伏,不足以反映政治態勢(亦即所謂政治生態)變化。

  基本格局仍是兩派對抗

  二是,政治團體的分野仍然反映香港政治基本矛盾。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發端於「九七」前倫敦開始向香港引入代議政制改革,人為製造香港民主之路與回歸之路間的分歧和對立。近三十年來,「泛民主派」爭取「真普選」,企圖實現親西方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架空中央對特區和特區政府的領導,其本質是「拒中抗共」,其要害是爭奪特區管治權。「佔中」是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惡化的反映,冒起於「佔中」的「本土分離勢力」,沒有偏離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邏輯。

  有一種觀點,「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取得百分之十九的選票和七個立法會議席,標誌着香港政治格局由以往「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兩大陣營對抗,演變為「泛民主派」、建制派、「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三足鼎立。這種觀點過於誇大了「泛民主派」與「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差異。的確,「泛民主派」與「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是有重要差異的,但是,在「拒中抗共」這一本質上沒有不同,在向中央爭奪特區管治權上沒有不同。所以,香港政治基本格局依然是兩大陣營對抗。本港一些媒體把第六屆立法會成立後的政治分野概括為「非建制派」與「建制派」兩大板塊,折射這一點。

  九月六日,在公民黨舉行的記者會上,公民黨黨魁、上屆立法會「泛民主派議員飯盒會」召集人梁家傑稱,「泛民主派飯盒會」「已過氣」,在新一屆立法會中,「非建制派」議員的溝通和協作不可再受原來「泛民主派飯盒會」框架限制,也不能再以「泛民主派」統稱。梁家傑力圖整合「泛民主派」與「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也反映後者冒起所影響的是「拒中抗共」的具體目標和鬥爭策略,沒有、不會也不可能動搖「拒中抗共」作為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一方面的本相。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沒有改變香港政治生態,但是,明顯反映香港政治光譜複雜化。

  一方面,「拒中抗共」陣營原先僅呈現「泛民主派」主流與少數偏激者之簡單的色彩分別,而今,在「泛民主派」中,原先偏激部分縮窄,個別主流團體呈現向「本土自決派」靠攏的跡象;新增「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欲擺脫「一國」的基調一致,在追求脫離中國的具體策略上,「本土自決派」與「港獨派」有細微差異。

  另一方面,在建制派中,個別政治團體與大多數政治團體的分歧更加明顯;在愛國愛港中堅團體中,一些人在核心價值觀上與「泛民主派」幾無差別,對於愛國愛港力量的建設已構成顯著障礙。

  政府施政面臨嚴峻考驗

  為什麼香港回歸中國近二十年了,而政治生態依舊?為什麼近二十年來建制派在歷屆立法會競選中越戰越吃力?原因固然複雜,但毋須諱言,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迄今仍未佔領香港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制高點。

  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與「拒中抗共」勢力是信奉同樣的核心價值,抑或有所差異?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要保持「九七」前所形成的,一成不變或神聖不可改變?抑或需要隨同「一國兩制」實踐與時俱進,有所揚棄?

  在推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政制發展上,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與「拒中抗共」勢力的鬥爭,是僅止於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分歧,抑或有根本性質的區別?

  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只有提出完整、深刻、符合「一國兩制」的論述,並且據以提出切實可行而具號召力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才能推動香港社會各界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重新啟動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制發展,才能改變香港政治生態——從對「拒中抗共」勢力有利,轉變為對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有利。

  第六屆立法會反映香港政治生態未變,而政治光譜複雜化,對本屆政府餘下任期的管治和施政提出更嚴峻的考驗,使下任行政長官的選舉產生過程更複雜更艱巨。最壞的情形是,香港社會可能呈現不安定因素。然而,挑戰和考驗越是重大,建制派尤其是愛國愛港中堅團體,就成長得越快。

  香港需要一批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政治人才。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相信香港政治環境將造就一批這樣的政治人才。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