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意義深遠/廣納人才 擴大海外影響

時間:2025-08-13 05:02:38來源:大公报

  圖:1948年,胡政之(前右一)與費彝民(前右二)、李俠文(二排左一)等合影於香港淺水灣。

  《大公報》香港版初創時,胡政之千方百計地網羅人才,為《大公報》香港版組建隊伍。他一方面從各處召回金誠夫、徐鑄成、章丹楓、許君遠、蔣蔭恩、曹世瑛等舊部,一方面吸收李俠文、馬廷棟、楊剛等新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港館骨幹,為《大公報》在香港的早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金誠夫和徐鑄成兩人分別任經理和編輯主任。張季鸞每年總要住港數月,指點言論,襄贊館務。《大公報》香港版每天出兩大張共8個版,後來又增出《大公晚報》,每天午後亦出兩大張。為了節省開支,1940年胡政之又決定將報館從熱鬧的皇后大道中搬至利源東街一幢三層的陳舊木房裏。

  可以說,港館的創設對於《大公報》甚至對於整個中國報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首先,在港館的創設過程中,組建了一支可貴的隊伍,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報人。其次,港館的創設擴大了《大公報》在海外的影響,正如金誠夫在回憶中所說:「世界各地,凡有中國使領館、中華會館和中華學校的地方,幾乎沒有一處不是《大公報》港版的直接訂戶。這種情況,為國內任何地點辦報所未有。」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方漢奇在《再論大公報的歷史地位》一文指出,不論是內地的那一攤,還是香港的這一攤,都是1902年創刊的《大公報》事業的繼承者,都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們的每一份業績,都是整個《大公報》業績的組成部分,都將載入《大公報》百年史的史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