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參觀百年客家圍屋東生圍。
7月29日,「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走進歷經183年風雨的客家圍屋瑰寶──贛南安遠東生圍。在講解員引領下,這座龐大建築的防禦智慧徐徐展開。
東生圍的防禦體系堪稱冷兵器時代傑作。講解員指着厚達1.5米的錐形門窗解釋:「架設土銃抵禦外敵極為便利。」三樓「跑馬樓」貫通全圍,家丁可24小時環巡值守,一有敵情便通過傳聲系統警示全族。
曾為國漫取景地
「九井十八廳,七街十六巷」的格局暗藏家族倫理密碼。中軸線上「潁川堂」的匾額倒懸,銘記陳氏家族自河南潁川南遷的滄桑。講解員指着內方外圓的999顆鵝卵石圖案:「古人講天圓地方,守規矩才能和睦。」圍屋內最令人動容的是私塾設置,創始人陳朗庭幼年貧寒「偷師」識字,發跡後特設學堂。其管理智慧更體現於家丁居所,兩室一廳的配置令「幹活更賣力」,葉瑞英讚嘆此為商人「有贏無虧」的遠見。這種「既要家族興旺,也重互助共濟」的理念。更令人驚喜的是圍屋曾出現在大銀幕上,國漫電影《大魚海棠》54分48秒的場景在此取景,講解員指着天井介紹:「這部作品讓年輕一代從光影中讀懂圍屋。」\大公報實習記者王印威、劉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