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以全媒體優勢提升會展業影響力
今年6月,我在報刊發表了《提升國際會展業,拉動香港經濟》一文,反響較大,引發業界關注和討論。
其實,我對發展香港會展業的思考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已有初步構思。當時沙士(SARS)疫情在香港爆發,香港經濟曾遭受巨大打擊。為使香港經濟早日從沙士陰影中走出來,我向港府提交報告,闡述再造香港購物天堂的思路。2003年6月,三聯書店出版了我的《再造天堂——振興香港經濟的思考》一書。在書中,我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振興香港經濟的具體措施,其中就談到,「發展會展業,解決了旅遊購物人群從哪裏來的問題,香港經濟就會成為源頭活水」。
時隔十三年,隨着內地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北京、上海、廣州、東北、中西五大會展經濟帶崛起,香港會展業的發展卻遭遇瓶頸,會展業經濟出現區域地位弱化傾向,整體經濟也面臨轉型的挑戰。香港旅遊業再次出現「寒冬」,零售業低迷。旅議會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個月來港內地團有11,665個,按年跌59.3%,1月份更只有3729個,按年跌幅67%。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5%,連帶酒店、餐飲、零售等相關行業,提供約80萬個職位。如果香港經濟再不景氣,失業率就有機會攀升(政府最新公布的失業率為3.4%)。旅業的復甦關鍵還是來港人數問題。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香港如何能夠突圍而出,從而迅速拉動整體經濟,我認為,加速提升香港會展業的國際化和影響力就是最好的切入點。香港政商界應該考慮充分利用會展業的雄厚基礎,聯合香港社會各方面人力和財力,落狠藥,下急藥,打一場聯合戰役,必將以點帶面,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因此,我再次向港府建言,強調加速提升香港會展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並策劃出具體的實施思路,希望引發政府、商界和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本港會展業具區域優勢
香港,它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享譽全球的國際品牌,香港是世界第八大貿易經濟體,又是「全球最佳商業城市」之一。香港還是世界會展業五大中心之一,擁有全世界最繁忙的空運港和全球輸送量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作為自由港的香港,具備雄厚的會展業基礎,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經驗豐富,客觀優勢不僅屬區域一流,在世界範圍亦不遑多讓。展品進出香港不需要上稅,報關手續簡捷,方便人員和貨物進出,給商家帶來諸多便利。僅以2015年為例,香港共舉辦了100多項展覽,吸引超過170萬參加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MICE)的海外過夜旅客來港。2015年,有三項全球最大及十項亞洲最大的展覽都在香港舉行。
儘管香港零售市道比較疲軟,但並不影響外國品牌進駐香港,香港目前還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仲量聯行2016年《全球消費熱點》報告顯示,香港對於國際品牌開設商舖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英國倫敦,排名比法國巴黎還靠前。
會展,包括「會」與「展」兩層含義,是會議、展覽等集體性活動的總稱。在香港舉辦高層級的會議論壇,吸引高層次的參會者,會吸引國內外媒體對這些論壇作全面的報道,在資訊發達的香港,在放大會議論壇影響力的同時,有助提升香港作為主辦方的國際認知度,帶動本港人文旅遊和經貿的發展。會展業的發達,足以加強和推廣香港作為一個可靠、成功和有利營商的城市形象。2016年5月,在香港成功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樣高層次的國際會議,彰顯了香港區域內會展中心地位。今後香港會展業也應借「一帶一路」商機開拓世界會展市場。
國際會展業內人士曾說過:「如果在一個城市辦一次國際會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錢。」會展業由於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環境的污染較其他產業為低,而且能自動生成會展拉動系數,也就是說,投入1元的會展產業會產出倍增的周邊經濟效益。世界知名會展大國德國、英國、法國的會展拉動系數為1:9或以上,亞洲區的新加坡更高達1:10。會展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功用,包括信息交流、技術引進、人員往來;二是促進消費的作用,如住宿、旅遊、交通;三是社會綜合效應,如城市宣傳、文化教育。
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2015年8月發布的年度調查顯示,2014年參展商數目增長6.5%,訪客總數增加5.8%至200萬。國際和亞太區訪客增長尤其顯著,增幅分別為9.9%和9.6%。調查反映出,更多來自香港以外的參展商和訪客正積極參與香港商貿展,利用其獨特優勢來擴展商網,這也印證了香港的商貿展仍是區內最理想的商貿平台。縱觀區域內的會展業發展,原本並沒有傳統優勢的地區,都在因地制宜發展具當地特色的會展業,香港更應該當仁不讓,做大做強世界級的會議、展覽業,以提升和確立香港在區域內及全球範圍內國際會展之都的影響力。
媒體加盟可提升影響力
其實,會展業不僅是一個城市品牌的窗口,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營銷不可或缺的平台。會展業作為一個朝陽行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亮點,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商界的重視和投入。我相信,有了政府政策支持,商界財團部署實施,香港社會各界努力,提升香港會展業的前景無可限量;我也相信,作為國際化公共媒體品牌的鳳凰衛視投身這一新的領域,創立自己的會展品牌,具有毋庸置疑的獨特優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開拓香港國際大都會展覽業的範圍和增強國際影響力,作為國際化公共媒體品牌的鳳凰衛視責無旁貸,希望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
自身面臨調整轉型、創新突圍的鳳凰,目前正在着手完成策展公司的註冊手續、健全公司組織架構等工作。我們打算配合港府決策,聯合本港財團企業等民間力量、北上廣深等內地一線城市以及與鳳凰關係密切的內地企業力量,進軍香港會展業,展開具體運作。
媒體對會展業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會展業在展現形式、資源獲取、廣告宣傳、交易流程以及相關產業鏈延伸等方面都需要借助媒體的支持。科隆被稱為德國的「展會之都」,也是德國的「媒體之都」,德國有16家廣播電台和6家電視台的總部設在科隆,這些媒體不僅助力於科隆會展業的發展,也使科隆市得以打造出「科隆世界影像博覽會」這一知名的文化展會品牌。
隨着內地經濟發展和香港經濟轉型,我認為,香港會展業未來發展的大市場、大訴求應該以內地企業、行業、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全球化、國際化趨勢作為重要考量因素。鳳凰衛視立足香港、背靠大陸、面向世界,鳳凰的影響力不僅為內地企業、行業及相關主管部門所公認,也贏得國際社會的首肯與尊重。鳳凰憑藉品牌優勢以及主辦的大量財經文化類欄目在經濟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對內可以影響國內企業走出來辦展,對外又可以幫助來港辦展的國際品牌提升在內地的影響力,起到內引外聯的橋樑溝通作用。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鳳凰確實擁有本港行業協會不具備的優勢。
經過二十年發展,今天的鳳凰早已不單單是一間電視台,而是成為擁有電視頻道、網絡、周刊、出版、戶外電子屏幕、廣播、影視製作、娛樂遊戲、文創產業、金融、教育等多元化業務的全媒體集團。鳳凰的架構有利於進行二次乃至多次傳播、持續推廣,形成強勁的社會輻射力,將一次有影響的展覽擴大成焦點話題,營造成輿論熱點,滿足更廣大的市場需求,帶動全社會參與。同時,鳳凰願意也有能力號召聯合兩岸三地眾多主流合作媒體機構(包括傳統媒體及新媒體),以及國際專業機構,共同推動對香港會展業發展的多次傳播、深度報道,乃至全媒體覆蓋,以達到傳統單一媒體不可能達到的最大、最全面、最深入的世界範圍傳播效果。
室內展室外展一體推進
談到提升會展業,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議題就是會展場地。香港目前有50多個大小不同的會展場地,可提供的總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檔期常年基本排滿,可用作拓展的空間有限。
相比較,世界第一會展強國德國共擁有室內展出面積240萬平方米,約佔世界展覽總面積的20%,全球5大展覽中心有4家在德國。深圳目前有28萬平方米。德國漢諾威會展中心是全球最大室內展館,面積達49.6萬平方米,但不久就會被深圳超過,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規劃建設50萬平方米的室內展廳,2018年建成第一期30萬平米展廳。所以,只靠拚室內場地,香港的優勢並不明顯。
基於會展業對本地經濟的拉動作用,港府可考慮投入更多土地發展會展業,將室內展和室外展聯為一體來推進。鳳凰拓展會展業務可以幫助港府填補這個空缺,開發室外場地作會展之用,採取臨時搭建戶外大棚的做法,既省時省錢、富靈活性,又可以擴大會展規模,增加吸引力和影響力,這也是國際會展業的常見做法。
隨着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將被改寫,會展業也不例外。要促進香港會展業「互聯網+會展」模式的轉型與升級。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網絡技術的發展,會展業面臨着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傳統會展營銷與互聯網技術相互結合將是會展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香港會展業一方面需要依託於「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來組織策劃更加符合市場的展會,同時提供滿足參展商和參展觀眾個性化需求的會展服務;另一方面,需要將互聯網營銷與會展營銷相互融合,全面提升會展營銷的廣度及深度,提升會展營銷的競爭力,降低會展營銷的市場成本,提升會展營銷的運營效率以及促進會展企業向國際市場發展。作為全媒體傳媒集團的鳳凰,也將致力於推動香港「互聯網+會展」的轉型迭代發展。
同時,還需要香港相關行業協會群策群力,在發揮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勇於創新求變;需要為會展業注入高新科技的新動力,使之進一步向專業化、高端化、時尚化、年輕化發展;需要決心投身會展業的企業打破窠臼、開拓思路,以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整合香港社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挖掘香港自身潛力,打贏這場戰役。
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