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監管趨嚴擠走金融泡沫\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時間:2016-08-11 03:16:28來源:大公網

  對新興市場而言,加強金融監管原本無可非議,但年初至今,內地金融行業所感受到監管趨嚴,不僅是監管的面在擴大,監管的深度也在提高。如果說年初對外匯管制的加強還可以理解,即為了防止外匯大量流出,那麼在股市蕭條的背景下,連個股漲停板也要管,就有點讓很多人費解了。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

  過去,不少學者都提到中國存在「金融抑制」問題,因此就提出要進一步放鬆管制。但從近兩年的數據看,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速度是超預期的。今年上半年,金融業的增加值為3.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的比重達到9.16%。我記得去年英國大概在8%左右,美國在7%左右,日本只有5%左右,中國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佔比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下,金融業卻拔地而起,這就是畸形發展了。

  資金空轉情況嚴重

  去年上半年由於股市火爆,導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7%,金融業在GDP中的佔比也從2014年上半年的6.86%升至9.34%。但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的跌幅名列全球股市前茅,交易規模縮減至去年同期的一半,原本以為今年金融業創造的GDP會比去年大幅縮減,沒想到還是增長了6.7%,這說明中國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業仍在快速發展。

  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M2(廣義貨幣供應)的目標提高至13%,這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把GDP目標降低的同時提高M2,顯然有違常理。雖然不少學者在第一季度看到M1(狹義貨幣供應)的高增長,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脫虛向實,新一輪經濟周期已經啟動。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大部分企業只是把從銀行借到的錢拿在手裏,變成活期存款,並不急於投資實業。這顯然又打破了M1高增長必然帶來實體經濟繁榮的一般規律。

  說到這裏,想必大家對當前金融監管趨嚴的邏輯已經清楚了:經濟下行中金融的虛假繁榮,不僅無助於實體經濟的止跌,而且又會帶來更大的金融泡沫,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在最近央行剛發布的《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多次提及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卻不再提及「區域性金融風險」,其真實含義是,隨着金融創新和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金融混業和金融跨區域已成趨勢,故金融風險一旦爆發,就不再是區域性了,而是全國性的。

   今年五月初,《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文章稱,貨幣擴張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這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年來M2增速遠超GDP增速的質疑。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看,銀行信貸的增速依然超過去年同期,國企的債務率依然上升,居民購房加槓桿率,新增房貸規模超過去年一倍,房地產創造的GDP增長9%,即便如此,經濟增速仍然下行。

  市場風險隨時爆發

  不僅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有限,而且大量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又在製造泡沫,進一步威脅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如大量銀行和民間理財產品的發行,進一步促成了資產荒;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提供通道業務,無非都是在規避監管,並從中獲取價差收益,所創造的金融GDP,其實都是金融產品交易過程所帶來的。一旦出現一批金融機構不能按時兌付,則系統性風險就爆發了。

  更加嚴厲的金融監管,主要目的是擠泡沫,要把金融市場上過多的投機資金趕走。這樣一種意圖比起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明白無誤。   儘管這是一種非市場化的手段,容易引發爭議,但在這樣一個散戶交易量佔絕對主導的市場,可能更加奏效,因為要期望散戶的「學習糾錯能力」的自我提高,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