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安居向來是不少香港人的夢想,特別不少正考慮結婚的年輕人,不少亦希望可以買樓組織家庭。雖然不是每一對新婚伴侶都可以「先買樓、後結婚」,但盡早「置業安居」的確是不少人關注的問題,而且往往與香港經濟有?密切關係。
論到置業安居,不能不提的一個數字是自置居所比率,政府統計處定期會公布最新的自置居所住戶佔全港家庭住戶總數的比例數字,簡稱「自置居所比率」,於今年1至3月份的自置居所比率為50.4%,數字較對上一個月有輕微上升,不過亦較三年前(2013年1至3月份)的51.6%顯著回落。
未知大家是否記得在九七年政府的目標是十年內將自置居所比率,由當時45.4%大幅增加至全港七成的家庭能自置居所,奈何「八萬五政策」及金融風暴下,最終換來樓市大跌的沉痛教訓。雖然最終目標未有達成,不過事實上在2004年,全港自置居所亦曾升至54.4%的歷史新高。
從過去的經驗可以說明,自置居所比率是一個不能「揠苗助長」的數字,「急於求成」亦只會換來反效果。未知是否因為過去的教訓,現屆政府已絕少提及自置居所比率這個數字,不過絕口不提最終可能只是「掩耳盜鈴」。
倡政府放寬按揭成數
筆者新近便留意到著名學者、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講座教授王于漸出版新書「面對不均再創奇跡」。當中便提及現時香港自置居所的情況,現時本港自置居所比率只有五成,與新加坡在組屋政策下的九成自置比率相距甚遠,王教授直言社會貧富懸殊,無樓一族因無法分享資產升值的利益,引致民怨日增。
無可否認,自置居所比率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再者根據統計處數字,現時全港家庭住戶總數已超越248萬戶,比起2006年的220萬已顯著增近13%,無疑現屆政府透過增加土地供應來回應置業需求增加是正確的一步。不過與此同時,政府亦應從多角度來解決市民置業安居的需求,包括放寬按揭成數,適度減辣以協助市民更輕鬆地達至「置業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