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若政府可調整辣招措施,便可令樓市增加流動性 資料圖片
筆者從小到大於政府屋?長大,活動空間有限,更遑論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一直都希望擁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踏入社會後,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一償所願,購入人生第一所私人物業,雖然面積細小,但已得到無比的快樂及滿足感,相當有「家的感覺」!
記得二十多年前,筆者擔任地產代理主管一職期間,便經常在午飯時間,帶領下屬到港島南區,去感受獨立屋的氣派及住屋的環境。目的是要同事們努力工作儲蓄金錢,去尋找他們理想的家居;更重要的信息,就是要他們明白「磚頭」的價值!
近年,政府為了要平衡基層的聲音,亦要用時間去增加供應,唯有推出多項辣招,希望盡快令樓價下跌,達至貼近市民購買力的水平。但是,俗語有雲「寧買當頭起」,如果價格不斷下跌,負資產數目增加,市場一旦崩潰,屆時人心惶惶,那麼樓價再便宜,都不會有人願意入市。
事實上,樓價上升的壓力源自供應不足,而政府的「3D辣招」,除了壓抑需求外,並不能增加供應。目前不少業主想換樓,卻很難在二手市場中配對供應,故唯一出路是轉向一手市場,這對樓市的發展並不健康。
減辣釋放流動性
筆者希望,政府可以考慮調整雙倍印花稅(DSD),令市場增加流動性。建議無論業主手持多少個物業,只要能夠在一年內,買入然後賣出物業,即是一換一,便不用繳交雙倍印花稅。這樣不但不會額外增加需求,更可讓手持多個物業的業主釋放貨源,達至啟動換樓鏈的作用,增加二手市場的流動性,使目前的物業市場免於一潭死水!
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願意做「樓奴」,認為不應背負一世「樓債」,但是如果樓價能夠溫和上升,保持固有的保值作用,以置業為人生的其中一個奮鬥目標,又何樂而不為呢?畢竟「磚頭」一直都是最佳的保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