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仔麵的身世,像深水埗凌晨的街景,燈光昏黃,人聲鼎沸,疲憊卻帶着一身不肯輸的倔強。它在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誕生,那時這裏還不是購物天堂、美食勝地,而是各路人惺惺相惜的「十字路口」──混雜着粵語、普通話、潮州話,宛如一鍋煮沸的湯。大家要填飽肚子,就有人在手推車上架起煤爐和鍋,裝着湯汁、麵條和配料,走街串巷,於是得名「車仔麵」。
那時候的「車」上,「幾大金剛」已坐穩山頭。魚蛋、豬皮、蘿蔔,在哪都不會少。旁邊一紮紮麵活像武林門派的旗,管它順境逆境,傲然迎風、筋骨不散。配料選罷,攤主麻利地下麵、添料、淋湯,幾分鐘就熱乎乎到手,不管帶多少錢,也能吃得暢快淋漓。那時候的港人,沒時間矯情,活的都是鬥志,縱然置身大時代的夾縫中,依舊要彈出自己的江湖地位。後來煮食的格子越來越多,配料五花八門,手推車搬進茶餐廳,可車仔麵的天地,卻越活越寬敞──商場食肆,夜間旺舖,就連港片中麻雀洗牌嘩啦啦的聲音背後,都有一口口吸溜麵的「背景」,熱鬧粗糲,硬是跟歲月磨出了默契。
至於口感,得拆成三層看:第一層是麵,要粗要韌,鹼水麵最佳,會在齒間回彈,還能掛住湯汁;第二層是湯,就像很多店家現在會把鹹水麵換成米粉、河粉,甚至公仔麵,如今的湯也不全是當年的模樣,經典的用蘿蔔、豬骨、蝦米熬製,雖不富貴,但鮮美回甘,能將之後各種食材的味道串聯在一起。創新的有咖喱、沙嗲,濃字當頭,自帶風騷;第三層就是配料,豬皮最惹味,午餐肉最有人氣,蘿蔔是相當重要的配角,再加上豪華的牛腩,呼啦啦都埋在湯裏,世事深不見底,人心卻永遠溫熱,有情有義、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