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三度宣布暫不納入A股,這樣的結果,反而更吸引了中國媒體和官方的高度關注與好奇。為什麼是這樣呢?其中的原因在哪裏?果然,在反覆被追問中,MSCI在中國免費做了一把廣告和知識普及,而且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身價和知名度,它讓一億多股民突然知道了何為MSCI?這是MSCI想要的結果,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外部事件倒逼A股改革!
註冊制是改革試金石
事實上,A股「入摩」被否,既不是A股監管者與MSCI討價還價的結果,更不是監管者修訂幾條規則、或改進幾個技術性指標便能完事大吉的事情。MSCI避而不答的是A股制度深層次的問題,再直白一點講,就是市場化改革的受阻、行政管制過度的問題。
你要知道,A股「入摩」並不是MSCI單方面說了算數的,它要交由眾多國際機構投資者評審,這代表的是國際資本將該市場納入組合投資的信心與意向。試想一個存在嚴格行政管制的A股市場,誰敢放心參與進來?
除了表面上的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質與額度審批,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存在過度行政干預。包括:監管層有權隨時暫停IPO;上市公司重組可以隨意停牌,而且可以無限期停牌;更可怕的是,所有新股上市首日必須統一封殺在44%的漲停板上,而且隨後還必須連拉至少十個漲停板。這是世界級的大笑話;不過,我們的股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IPO註冊制改革,是市場化改革的試金石,它是中央決定、人大授權的一項重大改革。註冊制改革是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它是A股市場繞不過的一道坎。但在現實中,IPO註冊制改革卻困難重重、阻力巨大,官方提到「註冊制」三個字如履薄冰,股民聽到「註冊制」三個字則戰戰兢兢,還有一些讀過經濟學教科書的人,將註冊制改革指摘為「市場原教旨主義」,並將註冊制妖魔化,恨不能一棍子打死註冊制!在這樣的氛圍下,很顯然,IPO註冊制改革已經停滯或中斷。
其實,註冊制三個字只是一個名字,它沒有統一格式或固定模式,實質就是一級市場「去行政化」,並把IPO決定權由政府轉交給市場和投資者。如果人們害怕這一稱謂,我們也可以改換一個叫法。比如,「核准制市場化改革」,其實質仍是「去行政化」,取消政府對一級市場的過度管制或過度行政干預,把IPO話語權交由市場和投資者。否則,A股市場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發揮「市場決定」的作用也就是一句空話。
須堅守市場化改革方向
因此,A股「入摩」的最大短板,不是三兩個技術指標或法規條款修改問題,而是A股制度深層次的問題。說得再直白一些,也就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不達標,直接導致A股無法納入MSCI指數樣本。這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則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如果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加班加點解決它,但如果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則需要時間和決心來進行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在A股「入摩」的問題上,我們切不可本末倒置、因果顛倒,更不能捨本求末!
由此可見,A股「入摩」N次被否,反覆告誡我們,A股必須堅守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大方向不動搖!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改革吧,被國際市場「邊緣化」的A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