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港在基礎科研、資金融通、創新人才等方面優勢明顯,能契合當前國家創科發展策略之所需。\中新社
國家正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努力前進,而「十四五」規劃表明「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反映中央對香港科創發展的獨特優勢予以肯定,更對香港在國家未來科創發展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寄予厚望。香港可否趁勢而起,還看能否懂得「增優勢、補短板、壯實力」。
基礎研究是香港一貫的強項,本港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達至全球頂尖水平。適逢國家正致力發展基礎科研,香港應緊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增撥資源促進本地大學擴闊優勢學科,壯大研發平台的實力。此外,香港正提倡「再工業化」,建議透過強化政府的產業導向功能,推動跨學科、跨院校、跨界別,甚至跨地區合作,聚焦關鍵領域的共性技術攻堅,然後將成果有效推廣至產業,加以應用。
儘管本港在基礎科研、資金融通、創新人才等方面優勢明顯,能契合當前國家創科發展策略之所需,但這是否已足夠令香港成為真正的科技創新產業中心呢?事實上,如果香港僅維持現有產業的分工模式,即只集中在本地發展創新科技的上游,而把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生產鏈放在珠三角,那麼答案一定是「不可以」。因為香港一日不彌補應用研究的不足,便無法擁有一個完整健全的創新生態環境,人才和技術亦只會繼續流失,到頭來難以走出本地科技資源產出不足的困局。
為此,特區政府應引領和協助業界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試熟化」的功能。所謂「中試」是指中間性試驗,即科研成果後續的實驗,在大批量生產前測試調整,確保科技成果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效益,當中包含應用開發、科技轉化、原型設計與市場化調適、行銷創新性試驗、小規模定製化生產等環節。「中試」可說是創新成果邁向生產領域轉移和延伸的關聯部分,也是整條創科價值鏈上最「值錢」的一環,因為只要技術能落地,便可推動科研成果資本化,從而為新的研發和初創注入更大動能,同時亦有助強化本地技術市場化服務的優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打造「中試」服務平台
事實上,香港要發展成中試服務平台是絕對有優勢的。除可借助高度國際化及「一國兩制」的特殊環境來吸引全球頂尖創科資源和人才來港匯聚外,香港亦具備豐富的品牌發展經驗、國際水平的檢測認證專業服務和嚴謹的知識產權保護,加上香港市場雖小但人口眾多密集,頗適合測試市場和銷售管理;再者,小規模生產線對土地的需求不大,非常符合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國家產業升級需求迫切,對科技成果應用需求肯定也愈來愈大,內地不少城市也看到相關的機遇。早前深圳市政府公布《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希望充分借助包括港澳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強大實力來彌補自身不足,帶頭打造大灣區成科研成果中試轉化基地,又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現行發展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致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當深圳正積極打造完整的全創新生態鏈的時候,如果香港仍不盡快解決自身的「斷鏈」問題,那麼不但無法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宏願,連在急劇轉變的城際競爭浪潮中保一席位也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