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縞素韻勝壓群芳/李英豪

時間:2018-06-15 03:16:15來源:大公網

  每年春節至維園花展期間,香港不少愛花人士大飽眼福,可觀賞內地栽培的一些名花。個人印象較深刻的,是十多年前有緣遇見一株浙江品種的白山茶「六角寶塔」,清麗非凡,氣質獨特;也就想起北宋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曾讚美白山茶:「麗紫嬌紅,爭春取寵。然後知白茶之韻勝也。」

  白山茶猶如脫俗仙女。從前見過的華東品種白山茶不少,像「東方亮」、「白三學士」、「玉美人」、「掛線」、「白寶塔」、「雪塔」、「白芙蓉」、「白綿球」和「珍珠茶」等,雲南名種有「雪牡丹」、「金絲玉蝶」、「虎爪白」(荷花形)、「白蝴蝶」和「雪松子」等,皆使人着迷;正如清代艾濓《詠白茶花》:「品自壓群芳,如何甘縞素?因嫌胭脂污,免受蜂蝶妒。」原來近代文豪魯迅也是白山茶花的同好者,可說與有榮焉。

  自北宋始,詩人畫家始漸多以山茶花為題材;但迄明、清,繪山茶花獨創一格和以「韻勝」者甚少。宋徽宗和清代郎世寧等,均用院體派畫法,明艷妍麗有餘,卻畫不出山茶花的真性情。惲壽平雖用近「沒骨法」出之,但仍屬當時宮廷栽植的九心十八瓣或似牡丹型的大紅茶和如薔薇的瑪瑙瓣;與明代宣德剔紅漆器的大紅山茶一樣,俱缺靈氣。反而明代緙絲的白山茶花(見附圖博物館藏品,局部),不但工藝卓絕,更有出塵之感。

  我國緙絲,是古代優美絲織藝術獨特的瑰寶。宋人筆記中,莊綽《雞肋篇》謂定州緙絲,「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其實通經斷緯的高超技術,漢、魏之間就已有,明代多緙花鳥。宋代以前緙絲真品,現僅可見其殘跡破片,實難以肯定那時作品風格。曾遇有奸商兜售「唐太宗時期」緙絲花鳥畫,竟完整無缺,而且僅屬清代絲織作品,織法並非通經斷緯的單經平紋交織,更無「雕鏤之象」。個人所見真品,最佳應為明代宣德中期者,花鳥甚富神采與質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