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抗癌藥物的背後藥理/臨床腫瘤科醫生 李兆康

時間:2018-06-05 03:15:46來源:大公網

  科技急速發展,普羅市民可能每隔三五天就會接收到癌症新藥面世的資訊,作為醫生當然樂見醫學的進步,但同時亦須為每天求診的病人做好期望管理:所謂新藥其實仍處於理論階段,要通過多種測試,證實比現有藥物更能達至較高治療效果方可推出市面,而當中往往需時五至七年。其實在追求治癌新藥以外,現有標準治療就是被視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治愈癌症。病人可先了解當中的藥理及機制,再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

  針對癌症,除了外科手術,所有使用藥物的治療都會統稱為化療。由標準抗癌藥、標靶治療以至近年流行的免疫療法都是使用藥物,不同之處在於其背後的藥理。傳統標準抗癌藥的原理是將藥物注射進病人體內,達至破壞癌細胞內部結構的效果。由於這類藥物會走勻全身,有機會連同其他生長得較快的細胞都一併破壞,所以副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的,例如電視中常見的脫髮、作悶作嘔、身體抵抗力變差,都是受這類藥物影響。當然,隨着醫學進步,標準抗癌藥的副作用其實正日益減少,上述的副作用亦未必會出現。

  標靶治療方面,其藥理是利用藥物將癌細胞表面的訊息接收功能關閉,達至腫瘤停止增生的效果。而每種癌症的成因都可能有所不同,極具針對性的標靶治療藥物不可能對應所有癌細胞,病人首先要進行基因檢查,確認癌變基因位置有相對應的藥物方可考慮標靶治療。現階段的醫藥發展亦只建議病人於癌症第四期才接受標靶治療。

  而近年興起的免疫療法,正常亦須到癌症第四期才會使用。其藥理是透過抑制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蛋白質,關閉癌細胞對自身白血球的免疫功能,令免疫系統再次活躍起來對抗癌細胞,等於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抗癌。免疫療法的好處當然是副作用較少,但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進行,病人要通過檢查,若發現癌細胞表面有較多的PD-L1蛋白,治療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進入資訊爆炸的年代,如果對於新藥存有疑問,我會建議病人或家屬先向醫生求證,因為醫生必定比普通市民更能分辨資訊的真偽。我們當然亦明白病人會對新藥抱有期望,但始終研究需時,新產品要有更多數據才能確保成效以至病人的安全。而選擇現有的標準治療,亦絕不是一個次等的選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