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女人的友誼\馮進

時間:2018-06-03 03:15:19來源:大公網

  圖:《我理解你的感受》揭示女性友誼的歡樂和心碎\資料圖片

  女人間的友誼特殊嗎?怎麼能交到新朋友,我們又到底需要幾個朋友?該為朋友提供忠告嗎?怎麼應對朋友的拒絕和背叛?為什麼女人特別容易記仇?美國資深心理分析師、粉絲無數的《今日心理學》博客作者巴實(Diane Barth)的專著《我理解你的感受》(I Know How You Feel)就是要揭示「友誼為女人帶來的歡樂和心碎」。巴實從業多年,專門研究女性友誼的課題,此書歸納了她歷年來與無數女性接觸、交流、訪談的結果,回答了包括本文開頭所列的很多常見問題。

  在大部分美國民眾心中,女人間的友誼與男人間的截然不同。女性朋友可以互相傾訴衷腸,交流深層的情感和思想。男性朋友在一起則更關注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女人在描述她們最要好的女性朋友時,也慣用「理解、支持、信任、聯繫、溫暖、感同身受」等辭彙。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小說、電視、電影、社交媒體常描述女人「一見鍾情」,立馬成為彼此的知音。實際上,此類「天作之合」通常只在年輕時發生,那時我們情感開放,容易信賴他人,隨着年齡增長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心理學家將兩個朋友形影不離,志向、興趣、口味高度一致稱為「雙胞胎效應」(twinning),這是人們心理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年少時找到與自己思想、情感、態度相似的朋友能肯定個人身份,帶來安全感。隨着年齡增長,生活變化,兩人將漸行漸遠。「雙胞胎朋友」關係的終結會帶來失望,但能幫助我們最終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的確,友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形態。二十多歲時我們尋找可以一起消磨時光的玩伴。年過而立,成家立業之際,工作中結識的朋友與校園裏的朋友大不一樣,因為大家都有事業、家庭的實際考慮。隨着年歲漸長,我們對友誼的定義也更為寬泛,樂意結識更多來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朋友,年齡差異不再成為友誼的阻力,但真正好友的數量也會逐年遞減。

  這些老生常談的研究結論並不能涵蓋女性友誼的各種複雜之處。此書的一大看點是為女性間的微妙關係提供了合理解釋。比如,比起男性,女性更多迴避、隱瞞相互之間的競爭。哪怕在戀愛關係中表現較為大膽,很多女人對自己的外表、工作成就卻過於自謙,不願在女朋友面前暴露自豪得意的心情。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傳統的期待是女性要合作,不該競爭,不能因自誇而傷害他人的自尊。

  另外,女性一旦鬧翻,很難放下心結,輕裝前行,而會「記仇一輩子」。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是進化的餘韻。史前社會男人負責狩獵,必須精誠合作,相互依靠,共同對抗自然,所以容易冰釋前嫌。女人則負責看家,照顧孩子和老人,她們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輕易原諒冒犯過她們的人。此說是否有理姑且不論,但心理學家發現,記仇者通常自認為是無辜受害的弱者。這種自我定位讓她們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也能獲得他人同情。有些人說話特別傷人,可能正因為她們感覺自尊受傷,地位危險,所以通過反擊甚至主動出擊來自我保護。她們的怒火掩蓋了更深層的心理問題。

  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未將女性的友誼理想化,而是有一說一。如,當順利解決矛盾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對問題避而不談反而是保全友誼的最好選擇。炒冷飯無濟於事,反而會火上澆油。只要記得鬧矛盾的朋友都是好人,但好人有時也會做錯事。還有,如果覺得朋友在個人關係方面犯了大錯,也不一定非得忠告對方。先要耐心傾聽,理解對方的想法,其次要仔細反思自己的建議有何新意,對方是不是早就聽膩,對解決問題有沒有好處。有時妄議朋友的個人選擇會適得其反。

  女人間的友誼究竟該如何定義?作者說,女人通過交流「雞毛蒜皮」建立情感的紐帶。不要等到重大事件才開口,關注朋友的生活瑣細正是女人表達關愛的最好方式。有了這樣的交流,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深刻、也更豐富。好朋友,就是她的人生故事能引發你的興趣,也對你的人生故事感興趣的那個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