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走進住家附近的一條胡同不禁一怔,道路西側的理髮小店已關上門。「非年非節為何關門?」我心裏想。正好小店主人在門前,「關門不幹了?」我走近問。小店主人回答:「怎麼會關門,是翻新一下。」兩個工人正在幹活,臨街小門已封上,轉彎朝北開了一個新門。「不關門就好。」我自言自語。
這個理髮小店,已經開了近二十年,人氣一直很旺。雖然附近的幾條大街上,大的理髮店有好幾個,門面很大,理髮座椅不少,還有店員為顧客服務。一到夜晚,理髮店內,燈火通明,門前的標誌,旋轉得令人眼暈。但這些大理髮店,價位高得十分可觀,男士理髮幾十元,女士燙髮幾百元,年輕人還能接受,但年紀稍大的人,不能不望而卻步。這就給理髮小店帶來了「商機」。
這家理髮小店,只有兩名「員工」,一男一女,中年夫婦。女性四十幾歲,手藝出眾,男活兒女活兒都可承擔,而且做得細緻麻利,實際上是小店的「老闆」。男性五十剛過,可能是軍隊復原,在店裏「打下手」,全聽女性「指揮」,一會為顧客洗頭,一會又為女性燙髮遞毛巾。不過兩個人配合默契,交流只靠眼神,無需語言。
小店開張以來,生意紅火,附近中年以上男女,不少是小店的「回頭客」。我居住的社區,多是退休人員,更是只認小店,對街面上的大理髮店「視而不見」。一次我去理髮,碰到樓裏的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奶奶,一邊理髮一邊與女「店員」聊天,十分親切熱絡。老奶奶得意地告訴我,她是小店的老顧客,不知來過多少次。
小店夫婦是山東煙台人,每年春節都要回老家過年,把小店的門鎖上,有時個把月才回來。後來了解到,這倒不是因為老家親戚多,忙和不過來,而是因為舊曆正月是他們最清閒的一個月。一次我問起,「老闆」告訴我,到現在還有不少人相信「正月剃頭不吉利」的說法。
隨着社會的發展,物價上升,小店也不例外。我十幾年前去小店理髮,男性不洗不吹只收三元錢,我心想也可能是我頭髮少的緣故。後來過了幾年漲到男性理髮六元,再後來又過了幾年漲到男性理髮十元,去年男性理髮漲到十五元。我擔心顧客會不會因此減少,「老闆」告訴我,物價上漲是個趨勢,顧客不會因為幾塊錢不來。他們仍將秉承「來者都是客」和「和氣生財」的精神經營。
小店翻新後,屋裏顯得亮堂多了,也顯得寬敞不少。小店靠兩個人辛勤經營,但辛苦沒有白費,我觀察,他們買了一輛卧車,還供兒子上了大學。小店還要開下去,辛勞必將得到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