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群體演員展現角色的精神狀態
英國小說家威廉.高丁於一九五四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蒼蠅王》,將一班男生因為飛機意外而流落荒島的歷程,書寫成生命成長和人性鬥爭的寓言故事,令到威廉於一九八三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依據原著 延伸創作
編劇家潘惠森的作品別具風格,令觀眾印象深刻。如今,他成為了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特將《蒼》小說改編成劇本《誰怕蒼蠅王》,作為該學院的年度壓軸大型演出。《誰》劇一方面反映出潘氏劇作的特色,另方面亦展現了戲劇學院訓練學生的成果。
戲劇院舞台上的《誰》,故事結構都以《蒼》小說為依據。一班逃避戰亂而流落荒島的小孩,在沒有成年人控制和保護之下,極力謀求繼續生存,同時亦想辦法重回本身的世界。原著小說都是以男生為主,幾個主角各具獨特個性,交織發展成不同層面的情節。潘氏的改編版本,仍沿用幾個主角的原型,只是將性別範圍也包容了女生,好讓學院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參演。原小說的Ralph變成了Maggie,一位甚有主見的女生,初期被眾人選舉成為首領,致力維護孩子世界的秩序,同時希望各人終會得到成年人拯救,然後重回幸福的現實世界。小說裏遇到死亡的Simon亦在劇中轉換成女生Mia,另外一些次要角色,例如孿生兄弟Sam和Eric亦改成Anna和Annie,後者更增添了孿生女孩的一種嬌俏韻味。
原小說的另一主角Jack,其生命歷程轉變最大,為了逞強,以及逐漸受到環境與追隨者的影響,Jack從孩子變成了森林裏的獵人領袖,原始獸性一發不可收拾。Maggie與Jack的對峙,在舞台上衍生了一段又一段的張力。
作為編劇,潘惠森的視野並不局限將原著搬上舞台,而是以一種後設的角度,將Jack、Maggie、Mia,還有另一個在原著中被描寫成在島上唯一具備成年人形象的孩子Piggy,將該四人推展至長大之後,他們再度跌入了渾濁和戰亂的國度,由此而不自覺地回憶起多年前自身曾遇到的相同命運。當中又以Mia及Piggy其實在當年已經意外逝世,故此現時二人實際只是靈魂而作出具體呈現,藉此抒發劇作家對世代的一份詩意描寫,或可視為對亂世的殘酷批判。
成年的Jack及Maggie的關係,並沒有延續孩童時期(即原著小說)的爭鬥和對峙,反而增添了一份互諒和包容。編劇沒有着意交代二人多年以來的經歷,似是有意讓觀眾自行量度角色的變化,讓劇場上增添一份聯想空間,令角色的存在可有更多意義。
演繹角色 挑戰難度
作為導演以至於學院的領導人,潘惠森選擇將西方小說改編發展給予學生在舞台表演,可看成是有意識地令到學生較易掌握,但同時亦是一個需要向難度挑戰的展演平台。一方面,學生們演繹的是較接近自己真實年齡的角色;另一方面,學生們亦要體驗艱難和困厄的處境,並將角色在極端壓迫之下的人性深處幽暗面仔細呈現,其難度不單是倚靠台詞或形體動作而成,更甚是掌握及發揮角色的高度精神狀態。
劇情以小組角色和群體的戲份交錯而成,導演的安排都井然有序。成年角色的抽離、冷靜,就像局外人般重新反思當年種種恩怨,對比着孩童角色的暴戾、孤寂,就像執迷者在深淵無法自拔,導演能夠以不同氣氛將兩種角色狀態明顯區分。
作為學生的表演作品,導演亦充分給予學生塑造角色的機會。飾演Jack和Maggie的朱勇和施唯,二人對角色的前後個性轉變控制甚佳,而朱勇亦證明了他在學院的前作《唐吉訶德》、《三便士歌劇》等角色以外,對形體動作的高度掌握能力。飾演兒童Mia的陳琳欣,亦展現了她在《海鷗》以外的另一種表演技巧。至於客席參演的劉雅麗,在末段登場幾分鐘而飾演成年人的軍官,呼應着原著小說的結局,雖然並沒有什麼可發揮的表演機會,但也可視作學院已畢業的舊生,對行將畢業的後輩的一份精神支持。
香港演藝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