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1月1日,總建築面積18.8萬平方米,配備9大展廳的深圳灣文化廣場啟幕試運營。/新華社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地標再「上新」。1日,深圳灣文化廣場正式啟幕試運營,作為深圳市重大文化設施,該項目以「開放、品質、生長」為理念,向世界發出「為未來設計」的精神宣言,致力打造全球設計文化交流互鑒的樞紐橋樑。
深圳灣文化廣場位於南山區后海中心區,與香港隔海相望,距離深圳灣口岸不到2公里,僅需一站地鐵即可到達。廣場的建成,將為深港雙城提供文化共享新空間。/大公報記者 石華深圳報道
深圳灣文化廣場整體設計靈感來自「海邊原石」,總建築面積達18.8萬平方米,配備9大展廳,展陳面積超5萬平方米,涵蓋設計藝術展覽、未來設計學苑、多元文化空間、跨界社交聚落四大功能場域,將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設計文化綜合體。
步入文化廣場,最為震撼的當屬常設展區的「DESIGN 100」,老式的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懸掛在天花板上,數百件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的物品,共同構築成一座層疊的巨型裝置,營造出一個沉浸式的「生活設計宇宙」。觀眾穿行其間,透過視覺、聽覺與觸覺的多維感知,領略設計於細微處流淌的詩意。
深圳早期設計深受香港影響
作為序廳,這一展覽是引領觀眾探索設計價值的起點。「DESIGN 100」聚焦「設計、人與生活」之間的本質聯繫。通過具象器物的流變,呈現設計從功能回應到意義構建的敘事脈絡,向觀眾闡釋「何為設計,為何設計」。
在1號展廳的一角,一件名為《尋常》作品格外吸引人,作品由1950年代以來的約140件物品組成。靈感來自香港人生活中尋常的物品,看似每日如此平凡的東西,很多時候都被人們忽略。細心看看,無論是字體、顏色、圖像、形狀或功能,處處都能觸摸到設計的印跡。
據運營方講解員介紹,深圳早期的設計受到香港影響很大,羅湖很多老建築都有香港設計的痕跡。試運營期間,香港市民可直接使用手機號進行預約,試運營首周預計開放5000-7000個體驗官名額,一周後每日名額將視情況進一步擴展。
5號展廳內,匠作中國以「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化」為主線,連接工藝與當代設計,聚焦竹編、陶瓷、漆器、剪紙四大生活類目,聯動在地文化,溯源工藝文化與特點,通過匠作之美展覽、匠人故事、百年品牌、大師工坊組合呈現,打造中國當代手工藝的對外展示窗口。
在竹編、剪紙等中國傳統工藝的展品前,來自香港的參觀者陳先生讚嘆:「這些作品既保留了東方美學精髓,又融入了現代設計語言,讓人看到中華文化創新的無限可能。中國的很多鄉村都有最美的手工藝,如果通過設計實現工藝傳承與產業創新,能夠讓傳統手工藝走向世界舞台。」
開幕式上,學術代表王受之認為,深圳灣文化廣場打造設計文化綜合體,此舉在中國具有領先性,依託深圳灣的優越區位,未來將成為市民樂享文化的空間,並助力片區成為深圳乃至灣區的「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