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沈豐英(左)與俞玖林合作無間。
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以推廣崑曲為目標,聯同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匯聚各方的文化精英及藝術家,並由當時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沈豐英、俞玖林擔綱主演。19年間,該劇盛演不衰,成為當代崑曲最具影響力的劇目之一。
在即將迎來演出20周年的前夕,青春版《牡丹亭》原班陣容來港獻藝,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主演沈豐英、俞玖林再次攜手演繹杜麗娘與柳夢梅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二人在西九戲曲中心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談今次演出感受,回憶他們與青春版《牡丹亭》共同成長的經歷。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採訪時間正是第二場演出開始前。已經結束了一場演出的沈豐英、俞玖林,對今次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的呈現感到非常滿意;不僅初次來到西九戲曲中心的舞台上,也見到了因新冠疫情闊別三年的香港觀眾。「我覺得香港觀眾整體的素養還是很高的,因為崑曲的文學性比較高,對它該有的反應不一定是掌聲,可能是觀眾會心一下的表現,現場觀眾都給到我們了。」沈豐英說。
俞玖林:我的幸運從香港開始
俞玖林則提到自己對香港的感覺特別親切,「我的幸運是從香港開始的。」他說:「我第一次來香港是2002年,演出示範折子戲,遇到了白老師(白先勇)。我是在香港認識白老師的。」俞玖林回憶道,後來白先勇去到昆山,在這個「蘇州小地方看到我們有一批這麼齊整的年輕人」,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青春版《牡丹亭》。
該劇從2003年開始排練,2004年首演,以融入現代美學的表達,對音樂、歌唱及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精巧整合,既保持了崑曲的詩意與精緻,亦表現了古典和現代相互交融的舞台場面,將崑曲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作品建基於原本的唱腔和傳統曲牌,繼承原詞,以「夢中情」「人鬼情」「世間情」為核心,於造型及技術上融入現代美學,將原著的55折精煉為27折,分作上、中、下本呈現,透過「戲、曲、詞、舞、人」的美,完整地體現湯顯祖原著「至情」的精神。
青春版《牡丹亭》上一次來港演出還是17年前,2006年。俞玖林透露,為了今次來港演出,劇院將十二花神的衣服全部翻新,「花神一件衣服都要人民幣差不多兩萬塊錢,為了這次演出,十幾個花神全部做了新衣服。」
19年來演出經久不衰,沈豐英認為,劇目之所以能夠永葆青春,「首先這是一部好劇,《牡丹亭》是崑曲的代表作,沒有之一,就是唯一最好的一個代表作。」其次她認為,白先勇對《牡丹亭》劇本以上中下的結構,進行了非常完整的詮釋,「精華的東西全都存下來了,完整性非常好。」「第三點可能還是我們這一批演員。」沈豐英說:「畢竟是那麼多的老藝術前輩留下來的精華東西,都在我們身上。然後製作方面,台灣的製作團隊對美學的理解也很獨特,呈現效果肯定是唯美的。」
沈豐英:唱唸做表都更加精緻
在香港的首場演出結束後,反應極佳,當中觀眾認為兩位演員在藝術上更加成熟了。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角色一路相伴共同成長的沈豐英和俞玖林也表示,對角色的理解越來越深入。
俞玖林提到,19年前的演出會更純真一點,現在則會在節奏、技巧等方面更加精進。沈豐英說,如今自己在外形上多多少少會有變化,「但是我們要靠更多的演技去表現少女感,唱唸做表都更加精緻一點,每個音都要規範,每個音都要修飾每句唸白的意思。以前(唸白)可能是很輕、很飄上去的那種,現在我們實實在在把每一個字送到觀眾的耳朵裏,這可能就是一些功力的積累。」俞玖林還表示自己十分崇拜張繼青,並以之為榜樣,「她六七十歲,外形已經是一些鄰家的老太太的感覺,平時很樸素,但是一上台,妝都不用化,就塗一點點口紅,眼睛一瞇,那種杜麗娘的眼神就出來了,讓你感覺她就是16歲,不是60幾歲,我覺得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