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蒙藏珍品展現「雪漠玲瓏」

時間:2018-10-02 03:16:47來源:大公報

  圖:中大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左起)、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署理所長何志華、承訓堂主人莫華釗夫婦、中大副校長霍泰輝、夢蝶軒主人朱偉基夫婦,以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作為主禮嘉賓,為本次展覽揭幕剪綵

  【大公報訊】記者徐小惠、黃璇報道:由香港夢蝶軒及承訓堂攜手呈獻,「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主題展覽近日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開幕。是次展覽分為喜馬拉雅及蒙古地區兩個展廳,精選藏品四百餘項,包括兩個地區絢爛精緻的飾品及宗教用品,每個展廳內的展品按功能分區。

  「嘎烏盒」隨身攜帶

  承訓堂主人莫華釗夫婦、夢蝶軒主人朱偉基夫婦、中大副校長霍泰輝、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署理所長何志華、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中大文物館副館長及策展人許曉東等擔任主禮嘉賓,為展覽揭幕剪綵。

  蒼茫大漠、雪域高原,皆非孤立的存在。二十世紀前,西藏人和蒙古人形成了一體的「西藏佛教社會」。西藏喇嘛是精神文化的提供者,蒙古弟子是奉持者、物質供養者和武力保護者;一方是慈悲,一方是力量,兩地軍事、政治權力、宗教文化的交往與融合,彼此互補共存。

  生活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地區的西藏、尼泊爾、不丹、廓爾喀和拉達克的民眾,地緣鄰近,信仰類同。對金、銀、綠松石、珊瑚的極致崇尚,對頭部、頸部、腰部裝飾的特別關注,以及對纍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的普遍使用,是其飾物的共同特徵。是次展出了眾多的喜馬拉雅地區極具特點的佩飾嘎烏盒,許曉東向大公報記者介紹:「這些飾品的製造者,來自明清時住在布達拉宮外的『雪堆白』,這裏有西藏地區工藝最好的匠人,代表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在介紹「嘎烏盒」時許曉東說:「『嘎烏盒』男女都會佩戴,佛龕形狀的一般由男士佩戴,盒內通常置放佛像,隨身攜帶供奉。」展品「金嵌寶石嘎烏」和「金嵌玻璃半寶石十字形嘎烏盒」則為當時貴族婦女佩戴的項鏈墜飾,表面布滿寶石,精緻異常。

  展品反映文化交流

  喜馬拉雅地區飾品體現出濃郁的藏傳佛教、印度教元素。例如展品「銅鎏金纍絲鑲寶石神殿還願屏」,採用了尼泊爾加德滿都寺廟建築的形態,繁密的纍絲鑲寶石的工藝以及騎大象的形象也充滿尼泊爾的特色,但佛像的形象、榮耀之臉等,又充滿了藏傳佛教的元素,她補充道:「文化的交流在這一件展品上就能看得出來。」

  此外,飾神若人、飾人若神的天人合一理念,乃喜馬拉雅地區信仰的重要載體,顯示出宗教與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如「金、銅鎏金嵌寶石項鏈」是尼泊爾宗教儀式上幼女扮作女神庫瑪麗時佩戴的。項鏈中間的毗濕奴頭戴五葉金冠,以九頭蛇為華冠,象徵能量、新生和豐產。

  儘管同處藏傳佛教地區,與喜馬拉雅地區充滿宗教的意味展品相比,蒙古地區展品則更生活化,其中「喀爾喀婦女銀鎏金頭飾」由盔飾、鬢角垂飾及髮夾共十一個部件組成,整體富麗堂皇。現場亦展出了一些充滿漢族特色的展品,如「銀燒藍雲龍紋碗」,體現了蒙古地區與中原和西藏的融合。

  「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展覽於中大文物館舉行至來年二月二十四日(逢星期四休館),免費參觀。為配合展覽,文物館特意出版一套三冊的圖錄,收錄承訓堂與夢蝶軒(各一冊)藏品各六百餘件(套),分雪域篇、大漠篇,以及由五篇專題文章組成的論文集。此外,文物館亦舉辦主題演講及研討會,邀請美國、內地及香港專家學者分享其研究喜馬拉雅與蒙古地區的飾品工藝與異同的成果。

  更多資訊可瀏覽文物館網址www.artmuseum.cuhk.edu.hk,或登入facebook「@ArtMuseumCUHK」。

  部分圖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