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取快遞,發現小哥不是負責這一片的小宋了,換了個陌生面孔,我隨口問了一句:「小宋休假了嗎?」陌生面孔答道:「他不幹了。」我又問:「去哪兒,回老家了嗎?」答:「不清楚。」陌生面孔姓郭,看着比小宋還年輕些。或許小郭確實不知道小宋的去處,又或許他知道但不願意向我這個陌生人透露。其實,我和小宋不算陌生了,從我換到現在的工作單位,他就是這片的快遞員,而我在這裏工作十年了,收寄過幾百次快遞。不過,我和小宋也不熟悉,除了長相,我知道的只有他是山東臨沂人,僅此而已。
當然,和許多只有一面之緣的「好友」一樣,我有小宋的微信,取快遞、寄快遞時,都會給他發語音。而這種語音聯繫,有時候很像呼叫「小愛同學」。我們喊「小愛同學」,不是「招呼」,而是「吩咐」。招呼,可以僅為聯絡感情,而吩咐,必然要落實某個事項。「惟願無事常相見」,是我們嚮往的相處狀態,卻很難用於和人工智能相處的場景之中。因為,沒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想不起它的存在。
早有學者提出,互聯網環境下很多社交進入「半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雙方的互動層次介於陌生人和朋友之間,除非有事,不會主動聯繫。在我看來,「半熟」體現了人際關係的「人機化」。
時下,人工智能正努力以「人」的面目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逐步適應和靠近「我們」的交流方式,有時它會抱歉地說:「我會努力掌握這項技能」;另一方面,它也在「訓練」我們適應它的節奏,比如,汽車智能導航常會說:「不好意思,我沒有聽清,您下次可以試試這樣說……」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人機磨合調試的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改變人與人交流的情態和語態。或許,我們應該對此有所警惕,珍視每一段關係的建立和消失,以免活得越來越像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