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我完善/在對方沉默時靜靜等候\米 哈

時間:2023-02-03 04:25:16來源:大公报

  有次,我在此探討美國作者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的著作《精準提問的力量》,提及作者列出的十一種提問類別,以及其中「任務型提問」的細節。其後,有讀者提問:可否再說多一點此書的要點?好!

  在賽斯諾提出的十一種提問類別之中,我認為「同理型提問」是最難拿捏的,原因在於此類提問不單要求提問的技巧,而且要懂得觀人於微,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顆真誠關心他人的同理心。

  技巧,可以學習、可以訓練,但同理心,卻是從心而發的一種真實,偽裝不了,模仿不來。

  舉例,作者曾經就一個福利改革法案訪問四個年輕媽媽。四個媽媽,來自不同族裔,全是單親媽媽。作者以課本式的開放問題開場,問道:「新法案會有什麼不同?你們想做哪種工作?要怎樣靠工作達到收支平衡?」

  然而,當對談持續進行,內容提及受訪者努力工作之後,還是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以至付不起小孩的託育費時,作者的同理心驅使他問道:「你每天起床時看見了什麼?你有什麼感覺、恐懼與想法?你對孩子有什麼期望?」

  這些後續的問題,彷彿不再與福利法案有關,卻真真正正關顧到受訪者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之處境與感受。這一份來自於關心的提問,出自於提問人,卻觸動到受訪者,並讓他們報以真誠的回答。

  作者從經驗出發,整理出「同理型提問」的要點:一,設身處地,真心關切對方在想什麼、面對什麼;二,給予空間,從比較大的問題開始,讓對方侃侃而談;三,弦外之音,留意對方的語調、情緒、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了解這些細節如何反映他們的內心;四,適當距離,在展現同理與好奇的同時,仍要保持客觀的距離,切勿妄下判斷。

  在此,我尤其同意他的一項提醒:提問者應該「好好傾聽,不下斷語,在對方沉默時靜靜等候」。我認為,這是判斷一個提問人是否真的有同理心之指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