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傍晚去K11 Art House看音樂會電影《樂聚!王致仁的哥德堡變奏曲》首映,記述旅居歐洲的鋼琴家王致仁(Chiyan Wong)今年四月回港、與飛躍演奏香港(PPHK)合作舉辦獨奏會的經過。
儘管彼時已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現場聆聽,今次於劇院內重溫《哥德堡變奏曲》仍感動不已,誠如鋼琴家本人所言,音樂常有魔力,令到「我們的靈魂不知為何好像要離開身體」。尤其讓我驚喜的,是這場英文名為「Encore」(中譯:加演曲目)的電影,確有一首「加演」,便是出現在全片最末的《柯萊特的回憶》(Souvenir from Colette)。
王致仁與飛躍演奏香港以及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兩場音樂會後,在香港多停留了一段時日。我某次與他見面,聽他講起自己如何欣賞英國當代作曲家阿德斯(Thomas Adès)的作品,其中即有這首《柯萊特的回憶》。初聽他傳來的錄音,已覺動人,旋律雖簡,卻意味深長,於其留白與停頓處,頗有欲說還休的意思。
話說此曲是阿德斯為一齣上映於二○一八年的電影《寫我華麗緣》(Colette)創作的插曲。電影講的是姬拉麗莉飾演的女作家柯萊特如何掙脫作家丈夫的陰影,勇敢成為自己、寫作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柯萊特本應像那時候大部分的女性一樣,相夫教子、少理世事,可出於對寫作的熱愛與執著,這位女作家翻轉了注定的命運,特立獨行,遍嘗人間喜樂悲歡,從不在乎他人的指摘甚至抨擊。儘管言行出位、舉止另類,柯萊特的內心卻一直是單純而熱烈的,她渴望女性憑藉才華得到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從日復一日看似重複繁瑣的生活中,找到汲養藝術的靈光。
在《柯萊特的回憶》中,作曲家筆下旋律起初是試探的、小心翼翼的,後來愈發開揚奔放且堅定,這既暗示了電影女主角撥雲見日的旅程,似也是很多藝術家創作心路的映照,如阿德斯寫作電影配樂的嘗試,又如王致仁改變布梭尼版本《哥德堡變奏曲》的嘗試。朝向藝術理想和生命至高情境的探索之旅,初極狹,才可通人,漸行漸入,終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