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多才多藝的「百劍堂主」/吳捷

時間:2020-06-16 04:24:11來源:大公報

  圖:一九五○年代香港大公報籃球隊隊員合影,後排左二為查良鏞(金庸),左三為陳凡(百劍堂主)/資料圖片

  一九五六年末開始,金庸、梁羽生與「百劍堂主」曾在香港《大公報》「大公園」合作「三劍樓隨筆」專欄三月有餘。金、梁日後名聲大噪,百劍堂主則雲隱歷史濃霧中。其實梁羽生一直推重其詩,雜文中一再提到他的真名與筆名,一九九七年更以一篇悼故人文揭開百劍堂主的身世。他叫陳凡(一九一五至一九九七),在《大公報》工作四十餘載,是香港報業黃金時期成就的一代文人的典型。

  「三劍樓」時期,金庸正連載《碧血劍》和《射鵰英雄傳》,梁羽生同時在寫《七劍下天山》和《塞外奇俠傳》,陳凡則以「百劍堂主」為筆名於《新晚報》連載《風虎雲龍傳》,為反清人士聚義行道故事,各式武藝的描寫詳細而精妙。連載結束,結集四冊出版,共六百餘頁。陳凡在《大公報》編副刊多年,自己也寫專欄,歷年結集有《百劍堂雜筆》、《燈邊雜筆》、《亂葉集》、《塵夢集》、《秋興集》等。他寫古典文學、國畫、掌故、影評,樸素扎實,有感而發,因興而考,其中談書之文無不洋溢着對書籍的熱愛之情。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梁任公詩稿手跡》,「玉扣紙線裝,樸雅大方,墨色蒼潤;」三種元明雜劇集,有的影印本「版式精,刻工細」,每一劇之前「均有精美木刻插圖,用粉紙印刷」。抒情寫景的小品,文字雋永。如《茶情.茶品.茶煙》:「山中雨後,清泉掛崖,綠影在簷,涼風入抱,壺傳絮語,鳥囀好音,主客對弈,不知日斜。」陳凡自雲,「我這些不成樣子的東西,……都是在不怎樣閒的時候匆匆寫成的。」(《贊忙》)

  寫小說和專欄只是陳凡的「餘事」,他的記者生涯自一九四一年加入桂林《大公報》開始。梁羽生佩服陳有「俠氣」,緣故之一就是他不辭艱險,走南闖北;抗戰時期更翻越十萬大山,寫出「中越邊境見聞」系列報道。歷年所寫報道和通訊結集為《一個記者的經歷》,凡三十四萬字。陳凡說自己生長於「一手泥漿、兩腳牛糞」的農村,覺得「華堂煥金玉,不如野風開白蓮」。(《晨遊粉嶺》)他以入世的激情報道並評說時代的苦難和矛盾,花甲之年尤有卧薪嘗膽的自勵精神。老友曾敏之為他寫的悼詩有句「不問虛名值幾錢,只憑肝膽照幽燕」。

  梁羽生說陳凡的舊詩「學究氣很少,才子氣頗濃」。一次二人散步,談起佛家的「漸」與「頓」,陳凡說自己的詩也如禪宗,「主張妙悟,功力不深,但自信還有性靈。」梁曾在《三劍樓隨筆》中引陳凡《吊蕭紅墓》一詩:「年年海畔看春穠,每過孤墳息旅筇。黑水白山鄉夢渺,獨柯芳草舊情空。滄波不送歸帆去,慧骨長堪積垢封?生死場成安樂地,豈應無隙住蕭紅!」陳凡又曾化名「中宵看劍樓主」,與梁合作《草莽龍蛇傳》開篇七律以為代序。頸聯「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俗流」,四十年後梁羽生借用於其輓陳凡聯:「三劍樓足證平生,亦狂亦俠真名士;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邁俗流。」其實陳凡起初是寫新詩的,有《漫步集》、《海沙集》、《無華草》、《往日集》等。

  陳凡對書畫的鑒賞力也很高。他推重齊白石、黃賓虹的畫、畫論和印,為二人編成《畫法要旨》、《齊白石詩文篆刻集》等多部專書。陳凡本人詩、書、畫、印之才,則集中展現在一九七七年澳門於今書屋出版的《出峽詩畫冊》中,其中收錄他一九七五年五月隨香港愛國新聞界參觀團回內地參觀,經三峽「率意點染」水墨寫生三十二幅。陳凡驚於祖國山水之奇,見沿途工廠、碼頭、稻田而「有人生難遇之快」。畫、題畫詩文、印章,組成立體的遊三峽通訊,集新時代記者的敏銳與老派文人的雅趣為一體。出版後,錢鍾書為題七絕《陳百庸凡屬題〈出峽詩畫冊〉》二首,有「毫端風虎雲龍氣,空外霜鐘月笛音」句。風虎雲龍,暗合陳凡早年武俠小說題。        

  畫冊中的畫,是「亂頭粗服」的寫意。題畫之文或詳述作畫緣由,或抒一時之情:「峽中常見雄崛之山,崖顛懸一二老松,更顯風霜不拔之氣,予酷愛之。」題畫詩則包括雜言絕句、口號,如「江水湯湯,江聲硠硠,江風江雨蜀山蒼」;過奉節向白帝城,有詩:「杜公愁聽暮砧聲,家破秋深白帝城。我恨不能攜李白,一船歌嘯下江陵」;都是其一貫的流麗與蒼健風格。畫皆有印,印文包括金文、小篆、隸書和一二甲骨變體,有趣者有:「短褐論交天地間」、「大膽匪類」、「不怕死」、「賤骨頭」、「無止境」、「大鈍」、「有頭角」、「陳凡餘事」等。

  可用來描繪陳凡一生的詞語很多。他當過記者和編輯,編過報紙專欄和專書,寫過新詩、舊詩、政論、小品、武俠小說,能書能畫能刻印。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香港報業的黃金時代,成就了陳凡和他那一代多才多藝的文人:葉靈鳳、唐人、梁羽生、金庸、梁厚甫、三蘇、曹聚仁等。時勢與社會人心都在變,那個時代已不可再得。只是透過那一代人的詩文書畫、對聯印章,依舊能感到活潑跳躍的生命力和棱角分明的個性,彷彿畫中山水,縱然隔着紙墨,仍有青翠淋漓,撲面而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