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清孔雀藍釉魚化龍口哨,廣東省博物館藏。\廣東省博物館供圖;左下圖:雲南民族博物館收藏的白族布扎──茶馬古道。右下圖:來自廣東陽江的「靈芝風箏」。
音樂盒、布藝玩具、魯班鎖、華容道、棋類遊戲……「一起玩」,人生伊始的原初訴求,也承載着人類文明的進程。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一起玩:藏在博物館裏的玩具」,通過童玩、童用藏品240餘套,從音、形、竅、弈、娛不同角度呈現歷史發展下多元的玩具風貌。在這些形態各異的玩具展品中,觀眾可以發現,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但人類啟智之旅總沿着一定的軌跡發展。這些跨越時空的展品,不僅呼喚着觀眾童年記憶,也蘊含着人類發展靈光乍現中的深層文化內涵。\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人的聽覺在媽媽的子宮裏就已經開始形成,聲音比形象更早引起嬰兒的注意。策展人、粵博副研究館員李文說,「孩子的一生從聽到聲音開始。」因此,「展覽從音、形、竅、弈、娛、光多角度呈現歷史上的玩具風貌,其中藏着一條暗線,關於生命個體一生的流向。」這,也是展覽的第一部分,李文選擇了與聲音相關內容的原因。
音 人類感知世界之始
音響玩具的種類繁多,發聲方式多樣,由簡而繁,彰顯人類的創造力。哨子,作為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童年便已經被創造出來。古人曾在狩獵中用它模仿鳥、鹿等動物的叫聲,或在遊牧時召喚牛、羊。閒暇時,口哨又變身或發展為樂器,在曠野中發出呼嘯。
今天,人們在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能發現哨子小巧、不惹眼的身影。本次展覽中,有一些造型獨特的魚化龍口哨,如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孔雀藍釉魚化龍口哨和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茄子釉魚化龍口哨。一藍一紫,不約而同選擇了「魚化龍」的民俗形象。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裏有載「魚滿三百六十年,則為蛟龍,引飛去水。」百姓歷來喜用物象寄託對子孫後代的美好期許。「魚化龍」飽含民間向善進取,改變命運,創造新生活的文化智慧和理想。
在「音」這一章節,最讓記者意外的展品是各式各樣的風箏。風箏有南鷂北鳶之分,從軍事用途逐漸成為民間玩具,發展出眾多工藝流派和類型。民間認為放風箏有祛除不祥的意涵,在風箏上安裝哨口,通過聲音辟邪消災。
展覽現場有一個來自廣東陽江的「靈芝風箏」,拿過全國冠軍、號稱「世界十絕」。「靈芝風箏」會唱歌的秘訣,就在於頂端裝着一個藤條做的「小弓」,風一吹過,就發出「嗡嗡嗡」的聲音,像一大群蜜蜂在開演唱會。更加有趣的是,它飛起來不像普通風箏直上直下,而是能畫出橫着的「8」字,像是在跳空中芭蕾。
形 認知事物的竅門
當人類學會捕捉聲音後,就開始感知形狀,掌握認知事物的竅門,以及覺知他人。
Labubu、Hello kitty、大熊貓……各種IP玩偶向來受兒童喜歡。在各種少數民族玩偶中,也有不少熱門IP等待開發。正如記者在展覽中看到的雲南白族民間布藝玩具中,反映較多的一個題材是以「馬」為主題的玩具。雲南民族博物館收藏的這套白族布扎──茶馬古道,主要以反映「馬幫文化」為代表的內容,長47厘米,寬15厘米,高20厘米。整套布扎主要由馬幫隊伍、茶馬古道人物等或站立或行走的馬,馬馱茶葉、鹽、布料等造型,也有人騎馬的造型,騎馬人頭戴帽子、手執馬鞭、身挎包袱,正在行走中的造型組成,整套布扎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構成了一組獨具民族特色的「馬幫文化」場景圖。
啟發智力,是人類開發玩具的一個重要目的。與之對應,展廳裏展出許多魯班鎖、蒙古象棋等造型獨特的益智玩具。民間流傳諸多關於魯班設計巧思的故事。在傳得神乎其技的各種機巧裝置中,被後人傳說最多的是機關備至的機封、木鵲、木馬車、鎖匙,以及從中國榫卯結構中覓得靈感的益智玩具──魯班鎖。展廳內,不僅展出了式樣各異的榫卯結構玩具,還貼心列出解鎖步驟,讓觀眾直觀了解其奧妙。
和魯班鎖相比,「華容道」就像是古代的桌遊,指尖上的《三國演義》。華容道是和魔方齊名的世界三大不可思議智力遊戲之一,遊戲的背景設計是曹操在赤壁被打敗,逃到華容道的時刻。遊戲開始,觀眾的任務就是當「總指揮」,在棋盤上滑動這些代表將軍和士兵的方塊棋子,在有限的空間裏移來移去,給「曹操」開一條路,讓他從底部中間逃跑。華容道的難度在於不能跳棋,據介紹最經典的「橫刀立馬」開局最難。想要用最少步數救出曹操,可是考驗策略布局的「腦力大作戰」。
「古往今來人類的娛樂方式在改變,但快樂是共通的,每一件小玩具裏都藏着大創想,藏着對未來的期待。」李文告訴記者,藏在博物館裏的玩具,也是人類文化變遷發展的見證物,期待展覽在回溯歷史長河的同時,能使每位觀眾都投身玩具的歡樂之海,以此為契機體悟「玩」之真諦。
展訊\「一起玩:藏在博物館裏的玩具」
時間:即日起至9月21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3樓展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