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財經觀察/香港經濟轉型的快與慢\李靈修

時間:2025-08-04 05:01:52來源:大公报

  恒生指數今年漲勢喜人,IPO市場更是火爆異常,惟餐飲零售業仍未擺脫低潮,商舖空置率居高、寫字樓租金下行。金融與實業的反差如此強烈,令人感到困惑,但其實這都是經濟轉型期的正常表象。

  相較而言,金融市場屬於「快變量」,可以更快釋放轉型紅利。本輪A股龍頭相繼赴港上市,不僅幫助港股IPO融資額取得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徹底改善了市場板塊結構,科網股權重從2019年的不足5%,升至目前約35%至40%的水平。指數行情愈發由新經濟公司主導,外資對港股的觀感自然也有所變化。

  實業轉型的過程則更加緩慢,陣痛期也會更長。近兩年來,內地電商品牌、外賣平台、Call車APP先後登陸香港,深刻地改變了港人消費習慣。此類平台經濟具有極強的網絡效應,在降低邊際成本的同時展現出明顯的效率優勢,香港傳統行業因此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不少本土連鎖老店紛紛宣告結業,進而衝擊到租務市場表現。

  事實上,香港雖然長期標榜自由經濟體典範,但真正參與到國際化競爭的行業十分有限。除金融、航運等個別領域外,諸多企業陷入到故步自封的狀態:通過行政壟斷或資本壟斷構築起競爭壁壘,在封閉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最適化」演變,建立起「高租金、高人工、高溢價」的商業生態,但也失去了主動與外界交流的積極性。筆者稱之為「加拉帕戈斯綜合症」。

  業主需看清市道真貌

  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零售行業過去的穩定格局已經開始瓦解,租金下行也不意味着經濟衰退,而是商業模式轉型的映射。在此背景下,商舖業主若一味堅持,寧可丟空也不減租,最終結局難言樂觀。說到底,抗拒競爭的消極心態才是阻礙香港轉型的最大挑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